•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陶克辛:译出50个“走马故事”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2018年11月06日 17:11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陶克辛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
陶克辛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

  向世界推送“走马故事”

  他如何把“幺师”一词翻译成英语

  如果说《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能风靡世界,那么居功至伟的除了童话的作者,一定就是那些把原版童话从德文和英文翻译成各种文字的翻译者。

  在重庆,我们的“走马故事”,也在一位翻译者的努力之下,从接地气的重庆话变成了英文版,就像格林童话一样,通过文字的魅力,影响万里之外的外国孩子们。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文 通讯员 王茂松/图

  古镇的故事让他留下

  陶克辛的身份比较多,如今,他是九龙坡区走马古镇上的一位古董店老板,也是“走马故事”的翻译者。

  陶克辛当过教师,也曾是二滩水电站的建设者,还在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和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工作过。因工作需要,他精通英语、意大利语、日语等,曾利用业余时间为红十字会翻译过《亨利·杜南的故事》《南丁格尔的故事》两本书。

  2003年,他第一次来到走马镇,就被当地浓厚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所吸引,特别是家家户户都能讲的走马民间故事,一听就让人上瘾。于是,陶克辛在古镇开了一家古董收藏铺,这儿也成了他退休后常去的地方。

  “走马故事”吸引不少外国人

  走马民间故事将陶克辛留了下来,也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

  今年8月,知行中国——中美高校学生领袖学院项目在重庆开展了为期5天的参观考察研学活动。当他们来到走马古镇时,立即就对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听了走马镇专门负责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钟守维对走马故事的介绍、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远扬等人的现场讲述后,更是被古镇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所吸引。为了让这些美国来的师生更能理解“走马故事”,陶克辛在一旁当起了翻译。

  一场故事听下来,大家意犹未尽。“故事很好,要是能翻译成英文版向世界推广,就更好了。”一名美国学生建议。

  这个建议让陶克辛上了心:“外国朋友希望能更多了解‘走马故事’,而本土的文化也需要对外传播,加强文化交流。我有一定翻译功底,为何不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走马故事’,向世界传播本土文化呢!”

  说干就干,陶克辛决定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走马民间故事》的翻译工作。

  俚语翻译遇到困难最多

  与以往的翻译不同,走马民间故事的翻译,面临着更多挑战。

  首先遇到的,就是民间故事的语言更丰富,里面还有不少地方俚语、歇后语等,如何才能通过英语将这些语言准确的翻译出来,既能让人看懂,也能表达出民间故事语言的韵味深长和独特魅力?

  “比如说‘幺师’一词,你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他说:“刚开始我也不明白,连自己都不清楚的词语,该如何让别人知道意思呢?”

  为了弄清楚这些俚语,陶克辛一有空就向当地故事家请教,并向当地居民学习,与他们聊天,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后来总算明白了“幺师”,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服务员”。

  如何处理这些俚语?陶克辛想了很久。翻译中,他尽可能进行口语化翻译,保证民间故事的原汁原味和独特语言特点。但俚语地域性强,如果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俚语表达,又可能会影响通晓度,最终他选择了将此词翻译成通俗易懂的“waiter”。

  陶克辛说,忠实原文本意是翻译者的良心,翻译过程中尽量在英文中去找相对应的准确词汇进行表达,同时也要让更多读者能准确理解意思。

  他要译出50个“走马故事”

  在“走马故事”里,有一篇叫《半升米》的。故事讲述的是以前一个拉黄包车的丘二,与王大姐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后来生意萧条,丘二拉了两趟黄包车才换了半升米回来煮稀饭给娃儿吃,结果王大姐外出借火准备煮饭时,米被偷走,王大姐愤而自杀的故事。

  这个“升”又该怎么翻译?陶克辛说:“以前10升为一斗,而不同区域的斗大小又不一样,比如巴县的斗要小一些,而故事发生地江津的斗则要大一些。”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陶克辛认为,翻译时忠实文本,尽量准确,如果过于拘泥于“升”怎么翻译,就显得有些书生气。因此在翻译中,重在对文意的理解,准确传达作者的意思,让翻译传神。

  翻译者的社会责任感也不可或缺。有一则民间故事《秦二结婚》,是一个体现“做好事得好报”的传统美德故事,但故事里也提到了“冲喜”这一文化现象,它是中国曾经的一种文化习俗,在翻译这类文化现象时,陶克辛会格外注意,专门对此进行注解,以免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50个“走马故事”,陶克辛历时三月仅译出了三分之一。他说,将自我加压,争取在今年底,让这些独具风味的民间故事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

【责任编辑:吴侃】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