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如今你还贴年画吗? 它曾是春节“报春花”

2019年02月06日 09: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6日电(记者 上官云)每逢春节,尤其对一些生活在农村的80后来说,买几张年画贴在家中,几乎是过新年经久不变的记忆。抱着鲤鱼的胖娃娃,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不一而足。

  如今,有人说,时光流逝之中,年画似乎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在一些大城市家庭中难觅身影。它,还能重新在新年里热闹起来吗?

资料图。<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富田 摄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年画原是春节“报春花”

  顾名思义,年画一般在过年时张贴。再往前追溯,它的起源还与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有关。

  它的名字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宋代叫做“纸画”,明代称为“画贴”,到了清代,又有“画片”、“画张”、“卫画”等称呼。清道光年间,《乡言解颐》一书中有了“年画”一词。

  据称,年画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正式形成是在北宋时期。那时,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民间也有了十分丰富的庆贺新年活动,贴年画代表了人们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所以,一到岁末,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市场就有商贩印卖木刻年画,题材广泛,如风俗、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所以,也有人管年画叫春节的“报春花”。

  武强年画资料图片 钟欣 摄

武强年画资料图片 钟欣 摄

  时至明代,“贴年画”逐渐成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一团和气”、“万事如意”等年画大致相当于“基础款”,趋于定型。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则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虽然起源于门神画,但年画的题材却要广泛得多,不光戏曲人物、演义小说可以入画,民间生产、生活习俗等也能被囊括其中。

  既贴近生活,又能供人欣赏,还洋溢着喜庆劲儿,可以这么说,在古代,贴年画绝对是一种相当时尚的年俗。

  独树一帜的木版年画

  在年画的诸多类别里,木版年画无疑是个亮眼的存在。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介绍,据史料记载,木版年画发端于北宋都城开封,于明清两代得以普及,并很快步入鼎盛时期。

  “就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说,一张年画要先从画稿做起。然后按老工艺将画稿反复贴在加工好的梨木板上。”任鹤林说,木版年画类别甚多,但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流程和工艺。

  任鹤林解释,雕版则要从磨刀开始。一把锋利的刻刀,通过发、挑等十分讲究的刀法,来制作模板,“也就是前边说的梨木板。调色、刷印年画不难,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除了戏曲年画外,门神画是开封木版年画的大宗货,形象严肃大气,造型夸张丰富,大色块对比很强烈。古时象征吉祥、财富、如意的艾叶、方胜、元宝、虎头、苇索等装饰性图案也散布其间。”任鹤林说,这也是开封木版年画的不同之处。

资料图。上官云 摄

资料图。上官云 摄

  任鹤林觉得,不管是木版年画也好,普通的年画也罢,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的题材始终都反映着老百姓期待平安吉祥、连年有余等美好心愿,这才是年画能成为春节年俗元素的重要原因。

  年画如何重回春节?

  的确,历经上千年流传,年画无疑积淀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光流逝,现在过年,家家户户的大门、墙壁已很少看到年画的影子。在著名美术史论家薄松年看来,这跟节日观念的淡化、社会机制的转型等原因有关。

  “农历新年是一个重要的节庆,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薄松年说,“为什么我们的节日文化这样淡化下去?这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年画重归春节、重归新年”。

  已经有些淡出人们视野的年画,还能回归吗?

  任鹤林的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河南,过年贴年画的民俗民风始终未断。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创新,来解决一些年画格调不高、内容陈旧的问题”。

  另外,此前,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了“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年画项目和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年画绘制技艺,举办了论坛对话、主题展览等,推进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资料图。<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侯宇 摄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1月底,“言好事降吉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年画精品展”在北京拉开帷幕,150幅传统年画作品展出,涵盖了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山东高密等全国18个传统年画产地。

  据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年画重回春节”微信小游戏也于日前上线,通过有趣的年画拼图玩法,让玩家欣赏到不同地域的年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要通过新方式吸引大家包括年轻人关注年画、了解年画,并愿意为年画买单”。

  “年画原本就是年节消费品。”民俗学专家萧放则表示,要重回人们的生活,就得跟春节内涵结合,一是要营造文化氛围,令“过年贴年画”成为一种时尚;二是在创作中要赋予年画新的题材、新的表现力,如此一来,“年画重回春节”才会有成效。(完)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