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俄罗斯留学生玛利亚:十九岁爱上中国

2019年07月05日 11: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玛利亚:“十九岁爱上中国”

  玛利亚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俄罗斯留学生,日前刚结束留学生活返回母校——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9岁那年,玛利亚到中国参加暑期课程,从此便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加暑期课程与中国结缘

  2014年,辽宁科技大学开办了一个针对外国学生的中文暑期班。因为对汉语的好奇,19岁的玛利亚报名参加了该课程。“在去中国学习之前,我学了一点中文,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中文日常用语表达。”玛利亚说,“当时,我按照网上的中文教学视频,买了中文书,一边看一边学。但复杂的汉字和语调,让我觉得汉语太难学了。”

  在暑期班学习的1个月里,玛利亚学会了20个汉字,也学会了一些相对较容易的中文短句。玛利亚的中国老师除了教学生中文之外,还会带大家出去游玩,让学生体验中国文化。  “老师们经常会带我们一起出去玩,大家一起爬山、参观寺庙、做中国菜……我还第一次喝了中国的绿茶。” 玛利亚说。

  正是这段暑期经历,让玛利亚爱上了中国。“那1个月我体验了太多的‘第一次’,中国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辽宁只是中国的一个省,而中国还有那么多省市,我还没去过。所以我下决心要学好中文,到中国学习。”

  会说中文才能了解中国

  1个月的中国之行让玛利亚认识到说中文的重要性。“对外国人来说,只有会说中文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体验中国文化。”玛利亚说。

  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读大二时,玛利亚到青岛大学交换学习1年,后又到北京大学读书,这两段学习经历加深了她对中国的了解。“青岛和北京不太一样,两个地方的民俗也有差异,这两个城市我都很喜欢。”

  在中国这两年,玛利亚一直在“体验中国”,她利用课余时间,游览了当地很多景点,传统特色小吃也是一个不落。“青岛和北京的饮食习惯很相似,不过青岛的海鲜特别丰富。”一说起食物,玛利亚便滔滔不绝,“青岛的很多食物都是以海产品做馅的,我特别喜欢吃鲅鱼水饺和三鲜锅贴。北京的特色也有不少,烤鸭、卤煮,还有传统的糕点,这些我都喜欢吃。”

  通过在中国的学习,玛利亚的中文水平提升很快,如今已经可以和中国人进行日常交流。“我现在认识的字比以前多很多,日常交流也比以前更加顺畅。”因为在北京学习的缘故,玛利亚说话都带着一点儿化音,偶尔还会出现吞音。“可能因为周围的不少同学老师都是北京人,我说话的发音会受他们影响,这也算是‘入乡随俗’。”她解释说。

  将中国元素带回俄罗斯

  “19岁那年是我第一次去中国,虽然只呆了1个月,但却是我最难忘的一段回忆。我会一直喜欢中国。”在那1个月里,玛利亚和同学朝夕相处,一起学新词、做阅读、练听力,也一起写作业,“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

  虽然玛利亚已经回到了俄罗斯,但在她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国元素。她说:“我的书架上放着中文书,墙上挂着中国画,我也经常穿着我在中国买的衣服”。

  玛利亚还喜欢上了中国茶,甚至还拜托同学邮寄中国茶到俄罗斯。“以前在俄罗斯时,我从来没喝过,但自从尝试了之后,就爱上了中国茶。”她说。

  回国之后,玛利亚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中国,和他们分享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感触。现在,她的家人和朋友们也都很喜欢中国,还约定要一起到中国旅行。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