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在台湾高雄上演

2019年10月15日 07:4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内蒙古非遗惊艳宝岛

  本报记者 任成琦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一曲荡气回肠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罢,观众席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10月12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上演。除了这首长调民歌,呼麦、萨吾尔登、搏克(摔跤)、好来宝、马头琴、安代舞等节目也纷纷亮相,让台下的近2000名观众大呼过瘾。

  洋溢着蒙古草原风情的长调民歌和呼麦获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专场演出名称的由来。对于台湾民众而言,内蒙古远在大陆北方,是一片令人向往而又戴着神秘面纱的大地。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曾创造了一段两岸佳话,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特意为大陆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创作的。席慕蓉也是蒙古族人,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她在歌词中道出了无数游子的乡愁。唱响大江南北和海峡两岸的名曲,把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与美丽的宝岛连在一起。

  展演活动总顾问、来自大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介绍,活动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为题,汇集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80余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通过内容精彩、形式丰富的演出等活动为台湾民众带来了草原的问候。

  这是内蒙古草原文化首度以大规模、立体化展开的样态展示在台湾民众眼前。除了专场演出,同时展开的还有“草原记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以及将要进行的“草原文化走亲”。三者共同组成“守望精神家园——第六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美丽中华行”大型公益交流活动。

  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本馆大堂外,作为非遗特展的吸睛点,新奇的蒙古包、勒勒车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拍照留念。佛光艺廊里面更是人气旺旺,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与头饰、金银器、刺绣、珠绣、草编、剪纸和奇特的蒙古文书法,让观众大饱眼福,近距离领略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情境。

  活动联合主办方、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陈春霖介绍,文化交流总是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此次活动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到乡间“文化走亲”,让来自内蒙古的非遗传承人到多地乡间和当地少数民族交流,包括在高雄小林社区参与年度“夜祭”仪典,前往台东县延平乡布农部落举行工艺与乐舞交流及篝火晚会等。

  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表示,希望让更多台湾民众看到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文化的力量,让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有更深的认识。高雄市民李志隆受访时说,自己是导游,经常带台湾客人到大陆游览,已经去过很多地方。此次观看演出有很新鲜的体验,尤其是《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演绎,令人感动。“对台湾来说,传统的东西越来越被淡忘,如果有机会,这样的活动应该到更多地方展出、推广,这将产生积极意义。”

  (本报高雄10月14日电)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