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传承与创新 匠人龙俊青的“箫笛人生”

2020年05月08日 13:52   来源:深圳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龙俊青用匠心制作出一支支饱含温度、富有灵魂的箫和笛。(《深圳侨报》/何小娟 于静波 图)
    龙俊青用匠心制作出一支支饱含温度、富有灵魂的箫和笛。(《深圳侨报》/何小娟 于静波 图)

  匠人龙俊青的“箫笛人生”

  沿着龙岗大道一路向东,至坪地街道党群活动中心附近某处不起眼的小巷,一座厂房二楼“龙秦乐器”制作坊里常年箫笛声悠扬,龙岗奇人龙俊青十多年来,坚持纯手工制作,将内心痴迷和对音乐理解,付诸乐器之身。虽然身处阡陌小巷之中,却因技艺精湛,吸引不少音乐名家络绎登门。

  龙俊青今年四十出头,戴着近视眼镜,穿着白色对襟长衫,一副艺术范。他生在“中国曲艺之乡”湖南祁东县,12岁左右受老师启蒙,爱上吹笛弄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四处拜师,日夜吹奏。

  2003年,龙俊青27岁,怀揣200元人民币,南下深圳。从小就喜欢吹箫笛、吹葫芦丝的他,凭此薄技,开始了在深圳的5年闯荡生活,摆地摊、驻公园、办沙龙,一边吹奏一边销售,晚上就研究乐谱,制作笛子葫芦丝,有时为调一个音,通宵达旦。久而久之,龙俊青在深圳圈内小有名气,时不时有社团请去上课,并引起器乐界名家谭宝硕等老师的关注,一来二往,便成了朋友。

  一路走来,龙俊青也收获了爱情。2008年,他与志趣相投的川妹子秦小群喜结连理,走进婚姻殿堂。这一年,在朋友们的帮衬下,他们的琴行开业,期间经常有顾客反映,他所售箫笛很多存在音准不准的问题,这一下触动了有同样困扰的龙俊青。

  “每件乐器,都有独特的生命和灵魂,非手工难以实现。”在繁华的深圳,龙俊青选择坪地偏僻一隅,潜心钻研笛箫制作技艺,每天工作16小时。一根山间之竹,要巧夺天工,变为乐器,吹出天籁之音,需耗费制作师很多心血。选材、烘烤、磨内膛、定调、钻孔、调音……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制作师的技艺,磨砺着制作师的匠心。仅磨内膛环节,就需在不同型号的“狼牙棒”上,反复磨砺数次,才能气顺音圆。调音环节全靠制作师艺术修为,在吹孔中小心翼翼打磨。“因为制箫这个行业比较冷门,一些工具又买不到,只好自己慢慢研究摸索,才有现在一整套制箫工具。”龙俊青说。

  在笛箫制作行业,选材也极为严苛。痴迷的龙俊青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竹材,他都会前去“寻宝”。优质的竹材大多生长在1500米海拔的地方,山高路陡,龙俊青经常是手脚并用,背着竹材“爬”下山。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钻研,龙俊青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桎梏,将楠竹、白竹、桂竹、紫竹、香妃竹等众多种类的竹子,变成一支支独具音色的笛和箫。

  凭着一颗匠心,龙俊青制作出一支支饱含温度、富有灵魂的箫和笛,在行业内名气大增,成为陈鸿燕、黄金成、孙永志等众多音乐家的座上宾,龙秦出品的箫笛也登上了世界顶级音乐舞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一方面视箫笛为生命的龙俊青对待徒弟十分严格,从入门考查、人品资质到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精神,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另一方面,他将做工过硬的初级成品价格定得不高,希望这冷门的传统乐器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想要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学习并制作这个东西,所以我打算申请非遗,把制箫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龙俊青这样说道。

  面对丈夫对制箫的执着甚至“痴迷”,妻子秦小群也从不理解到支持。“刚开始很辛苦,收入少,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有过没钱买菜、交租的窘境,家里人难免也有抱怨,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我们的箫笛制作技艺越来越专业,得到不少音乐名家的赞赏,之前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觉得特别骄傲!”(何小娟 于静波)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