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闭着眼也能捏出160多种海鱼 他用一坨面给你整个海洋

2020年06月15日 09:16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给他一坨面,他能给你整个海洋……

  资料图:妈祖贡品图。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发祥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信俗”,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在妈祖祭典上,用面粉捏出的上百种妈祖贡品,是最有烟火气也最叫人啧啧称奇的一部分,特别是114种海鲜,恐怕大多数人连名字都认不全。

  福建莆田湄洲岛“捏海人”黄亚棋的面塑海鲜作品。湄洲岛宣传部供图

  在“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岛,擅做海鲜贡品的面塑师傅被称为“捏海人”。58岁的黄亚棋是备受邻里尊敬的海岛村医,也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捏海人。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的2009年,“捏海人”黄亚棋也成为莆田当地第一批妈祖信俗非遗传承人。

  “捏海人”黄亚棋在工作。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捏海人”黄亚棋。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自学成才:“闭着眼也能捏出160多种海鱼”

  湄洲岛是妈祖故里,也是妈祖文化发祥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信奉妈祖的台湾渔民摇着舢板船,渡海而来朝圣。

  2019年6月9日,纪念台湾渔船直航湄洲朝拜妈祖30周年恳谈会在福建省湄洲岛举行。图为30年前组织直航活动的两岸亲历者在湄洲岛妈祖祖庙前合影留念。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摄

  沉寂已久的妈祖信俗渐渐被唤醒,妈祖贡品有了迫切需求。

  黄亚棋的二伯曾是岛上最后一名捏海人,虽早已过世,岛民们仍想当然觉得他老黄家应该能出人才。黄亚棋决定自学成才。

  “捏海人”黄亚棋的面塑海鲜。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捏海人”黄亚棋的面塑海鲜。受访者供图

  “捏海人”黄亚棋捏的各种螺类。受访者 供图

  “捏海人”黄亚棋的面塑海鲜。受访者 供图

  黄亚棋告诉中新社记者,最开始,他从母亲那里听来一点点经验,就着手去试。从原料面粉的配方,到塑形上色的诀窍,全凭观察和手感。

  “捏海人”黄亚棋用牙签自制的工具在墨鱼作品上戳出纹理。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摄

  他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岛上大麦小麦和水稻都是连片种植,家家户户自己用石磨磨面。他探索用面粉混合糯米粉、蜂蜜、花生油和水,上笼蒸一蒸,也能塑形,但苦于存放时间不长。

  随着改革开放,物质丰富,黄亚棋可选的原料更丰富了。他改而用面粉调入白乳胶、泡沫胶,作品轻盈密实,保存时间也延至数年。他为湄洲妈祖祖庙制作的一席海鲜宴,就可三五年一换。每当春秋两季妈祖诞辰和祭典,都隆重祭出,祭典结束再封存到妈祖文化博物馆中,到次年再面世。

  记者看到,黄亚棋从密封罐中抓出一团面团,雪白的面团在黄亚棋手中左捏右旋,一条金龙鱼就跃然而出了。塑形之后,更精细的细节需要工具雕塑,黄亚棋自己打磨了一套得心应手的工具。

  “捏海人”黄亚棋的面塑海鲜。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捏海人”黄亚棋的面塑海鲜。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黄亚棋的工具。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摄

  令人哑然失笑的是,这些工具十分接地气。各种规格的吸管、一把牙签、牛角或玳瑁或竹片打磨的刻刀……甚至有的原来的用途都不可考,但却是令海鲜“画龙点睛”必不可少的点睛工具。

  大小口径不同的吸管,按压出大鱼小鱼的鳞片。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摄

  一只竹片做的镊子,拉丝出狮子鱼的须发怒张。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摄

  最难的在于上色。黄亚棋用丙烯颜料喷、描、刷、点、蘸,使得各色生猛海族活色生香。他说,塑形再像,色彩不对则前功废弃,“所有人看,就是要你一个‘像’字”。

  也因此,尽管现在市面上超轻黏土十分流行,但色彩斑斓,比较“失真”,他仍保持自调原料,自配色彩。

  他心里有个海族数据库

  妈祖贡品发祥于宋代,1000多年流变,如今基本沿袭清乾隆年间湄洲妈祖祖庙最鼎盛时期的定制。

  禁渔期的“海鲜家常宴”。湄洲妈祖祖庙供图。

  贡品分文宴、武宴,单单海鲜类就有114种,名目相当有趣:虾兵助战、蟹将点兵 、鲋鱼拜母、双蛤戏水、马鲛朝圣、海鳗团圆、五世其鲳、海龟祝寿、年年鱿鱼、鲨鱼追月 、刀鱼比剑……

  黄亚棋成为捏海人已经有近40年了,这些海族在他心里有个数据库,“我能捏三百多种水族,最熟悉的那百六十种简直烙在我的心里”,他说,最难捏的其实是鳄鱼,“大家越熟悉的,就越要求形神毕肖”。

  “捏海人”黄亚棋的面塑海鲜。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他告诉记者,湄洲岛海产丰富,菜市场随便逛逛就是大几十种海鲜,过去买不起海鲜时,他为了观察水族,曾痴痴地流连菜市场。

  偶尔慷慨解囊,买回几条品种少见的当“模特”,描了又描,画了又画,捏了又捏,直到海鱼变质发臭,才依依不舍丢给鸭群加餐。

  如今,他在诊所里安置了一尊很有规模的水族缸,与鱼相伴。在他看来,妈祖贡品的面塑海鲜宴,体现了中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水族缸单是金龙鱼就养了七八条,两条小鳐鱼也格外活泼,成为诊所里独特的疗愈角落。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摄

  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前后,是海王携全部水族环绕湄屿拜谒妈祖的时间,按照湄洲岛传统习俗,岛上渔民不能惊动水族,因此禁止下海捕鱼或垂钓。

  禁捕期间,斋品面塑海鲜取代了荤品。黄亚棋说,这其实是因为此时鱼群结队来到湄洲岛四周浅滩排卵繁殖,渔民们借神之力号召禁捕,“是为了保护生态资源,是海洋文化的智慧”。

  资料图:海祭妈祖典礼现场,必会举行水族放生活动,显示当地生态和谐的追求。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资料图:海祭妈祖典礼现场,湄洲女盛装出席。她们的服饰和打扮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色彩:“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在黄亚棋看来,妈祖贡品中蕴含的渔民智慧,凸显出妈祖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也是湄洲地方文化中海洋文化的结晶。

  收了不少洋弟子和小弟子

  近年来,妈祖文化不断发扬传播,全球已有4亿妈祖信众,妈祖分灵行宫遍布五大洲有上万所。

  妈祖分灵新闻截图。

  2019年11月14日,来自“妈祖故乡”福建莆田湄洲妈祖金身起驾搭机巡访“佛教国度”泰国,展开为期五天六夜的“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暨中泰妈祖文化活动周之旅。中新社发 高亚成 摄

  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的妈祖贡品典范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妈祖文化中十分有华彩的风景线。东南亚各国都有宫庙代表专程来找黄亚棋拜师,或是定制作品。去年,黄亚棋刚收了一位新加坡弟子。

  黄亚棋不但走进小学传授校本课程,他还在湄洲岛的诊所旁,开设捏海人技艺非遗研习基地。他笑称,每到周末,“小朋(友)满座”。

  小弟子们来到黄亚棋的非遗传承基地学捏海族。受访者供图

  学捏三角形,是入门功,上了手改捏五角形,等形状出来了,牙签上手戳出纹理,一只海星就成型了。

  小朋友们的作品常常晾晒满堂,他们笑说是“晒鱼干”。黄亚棋告诉记者,大雾蒙蒙或细雨淅沥的天气,鱼晾不干则不宜“动手”,有时他们就专心“研发”新品种的海鱼造型。“爱大海的孩子,就会爱生命”。他笑说。

  热爱生活的黄亚棋在诊所和研习所外面的空地上,用六年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多肉”乐园,品种超过 1700种,成为又一处疗愈天地。随着岛屿旅游兴起,这处多肉王国还意外成为网红打卡之地。

  “捏海人”黄亚棋展示所养的“多肉”。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捏海人”黄亚棋打造的“多肉”乐园。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黄亚棋说,行医数十年,捏海人也数十年,他很安心现在的生活。在他的理解中,被封为海上保护女神的妈祖,行医救人,立德行善,这种大爱是他作为海岛医生,在妈祖文化中找到的最大共鸣。

  “捏海人”黄亚棋的画像。受访者供图

  记者:林春茵 许双萍 吕明 吴晟炜 赵朴煜

【责任编辑:刘立琨】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