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意大利古盔甲兵器巡展京沪(图)

2006年11月06日 17:08




图:意大利武装盔甲,总高:130cm,重量:约50公斤,1540至1550年制

  华声报消息:今年中国意大利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项目“意大利古代盔甲和兵器展”,揭开了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巡展的序幕。展品大多来自意大利布雷西亚市兵器博物馆和玛佐利家族兵器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收藏了很多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珍贵意大利古罗马兵器。展出的古代武器和盔甲有五十七件,时间跨度从一四一○年(伦巴第护面钢盔)至一八○○年(枪枝、火药瓶),均是首次在中国展出。

  战争年代的特殊艺术

  据大公报报道,本次展览的意大利主办方将这些展品称为“军事艺术遗产”。展品包括盔甲、戟、头盔、护颈轻头盔及火器。精湛的工艺让人们几乎忘记了这些兵器曾经带来杀戮和战火。亮的头盔,犀利的长剑、雕刻精美的火药瓶和马头的装饰品等等,均体现著兵器制作工匠的高超技术和高雅品味。

  不过,由于这些兵器都诞生于战争年代,并曾被广泛使用,所以他们的意义又远远超出了艺术范畴,有人称这次的展品“是兵器,也是历史,更是文化”。

  完整之兵器发展史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古代意大利兵器的发展演进过程。展品共分四大类:盔甲类,展出罗马教皇警卫的盔甲、骑士盔甲、步兵盔甲、步兵决斗盔甲、马上决斗盔甲、少年穿的护胸和护背盔甲、盔甲外衣(披风)、各式护面盔、骑士头盔、戴在马头前的装饰品;盾牌类,有骑士盾牌、游行盾牌、米兰宗教仪式上使用的圆盾;枪支类,包括罗马式火绳枪、猎抢、系在马鞍两旁的手枪和其它各时期的长短枪;以及冷兵器类,维尼斯共和国时期的特种部队士兵配剑、宫廷配剑、对剑(也称五女神剑)、大鈎刀、标枪杆、骑士用兵器棒等等。

  十五世纪初到十六世纪中叶,骑士和步兵都必须身穿的盔甲在战争中占重要位置。十五世纪时,盔甲就已经制作完善,包括开合的头盔,护胸和护背,护肩,护腿和护胫等。所有部件都由钢片制成。米兰的军械师最擅长与精通的是在铠甲外骑士们还会身穿一件铁制外衣,就连战马也会在头部(马头盔)和身体上(战马铠甲)佩戴护具。

  十六世纪初,一种长而锋利的矛,即步兵手持的戟,在战场上变得尤为重要。无论是骑士或步兵,都拥有“攻击型”行装,以剑为代表,最后逐渐发展成一种长、细且柔韧性强的武器,加上树枝制成的手柄,不仅加强了保护,也为发展高雅的剑术提供了条件。到十六世纪末,人们越来越重视盔甲的减重和装饰,盔甲的华丽性渐渐取代了其保护性。十七世纪末还出现了佩剑,细长而优雅,但完全不具备攻击性。

  另外,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火器的制造亦举足轻重。与钢制武器一样,火器也分长(火绳枪、卡宾枪、猎枪、步枪)和短(手枪、枪管比普通手枪小三分之一的小手枪)两大类。这时期,火器的类型有稳定的发展,但在枪管的制造技术上几乎毫无进展。另一方面,点火装置劫朝著许多不同的方向演变,从火绳枪的装置发展为旋转式,直到十七世纪中叶诞生的步枪。

  促进中意文化交流

  从更深的层面上讲,本次展览也是中意两国合作举办展览的成功范例。以往中国人对意大利的印象,总停留在时装、足球、古建筑、古绘画和雕塑等。而今次展出的兵器则较少人知,在意大利国内也被公认为国家的骄傲。

  意大利方面表示,将这些国宝带来中国,旨在促进中国博物馆展品的多样化,亦让中国朋友欣赏到他们国家独特的艺术品,它们蕴含著军事历史,风格创意,战略战术,揭示了贵族的生活方式,这些元素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编辑:候冬华】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