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红学再出新成果(图)

2006年08月03日 15:57




  如果把红学研究比喻为一座大厦的建造,那么有关《红楼梦》的社会历史考证、作者身世考和版本研究等等就犹如大厦建造伊始的勘察、破土、奠基和备料等等属于奠定、夯实基础的工作;而对《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才构成大厦的本体和主体建筑部分,其中心则应该是对作品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的分析研究。100多年来的红学研究,应该说基本上走过了一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很大程度上的主观臆断或简单推想到逐渐步入学术规范的科学研究和深入探讨的健康发展的道路。

  红学家李希凡先生近年来出版的50多万言的《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是他红学研究的带有总结性的集大成之作;又是一部应运而生的为红学研究大厦主体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力作。

  这本专著对《红楼梦》中的六十几个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透彻的分析,而且几乎是每一个人物的分析都引用了多条书中情节加以层层深入地论证。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和典型人物的阐释,几乎为每一个人都建立了一份形象档案、撰写了一份性格图谱。并运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方法,把对人物的深刻社会历史本质分析与艺术美学形象意义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典型论和“真的人物”论相统一的方法,把对人物形象典型意义的揭示与性格丰富性生动性的阐述高度结合起来;运用艺术分析和文化阐释相统一的方法,把对人物典型艺术审美价值的评估与性格文化人文内涵的解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多视角、多层次、多种方法、多条途径深入分析、综合展开的红楼梦人物研究的科学理论体系。成就了这样一部恢弘、深广而又详赡邃密的红楼梦人物研究的力作。

  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有机统一。这是全书成功的基点,是全书之所以能达到现在的深度、广度和科学程度的理论基础,也是全书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有机交融成了贯穿全书的基本特色。应该说全书的大部分篇章都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特色,有些篇章如《贾宝玉论》、《林黛玉论》、《薛宝钗论》、《王熙凤论》、《论晴雯》等堪称其中典范。例如我认为其中写得最好的篇章之一《林黛玉论》,就把对她的社会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有机结合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全文四题,完全是在评述林黛玉那哀婉凄楚的悲剧故事,我们几乎已无法说清哪里是对她的社会历史分析哪里是对她的美学分析,但通过作者的充满感情的条分缕析的评述,一个极富时代人生概括意义又具有极其独特鲜明个性特色的世界级的悲剧典型人物形象,形神兼备地浮现在了我们眼前。

  以文本为主体的文献、文本、文化的有机融通,这是全书的又一个突出贡献。长期以来,红学研究一直存在着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即:偏离或忽视文本研究。因此,回归《红楼梦》的文本研究就成了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众望之所归。然而回归文本是研究主体的回归,并不否定必要的文献研究和本来就应包含在文本研究之内的必要的文化研究。因而红学研究工作者们在面向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刻,又进一步提出了“文献、文本、文化相互融通和创新”的新的研究主题。其实,这一主题实现的关键仍在文本研究这个主体的回归。因为脱离了这个主体的文献和文化研究应该说已不属于红学研究的范畴了。所以红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和中心主题仍应是文本研究这一主体的建构。而作者的这一新作就正是在建构文本研究主体的过程中,通过对《红楼梦》人物这一主体中心的深入透辟的分析研究,很好地实现了与文献、文化的有机融通。

  试以书中对《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为例:为了全面深入地揭示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的社会本质、时代特征、个性特点和生活本源,论者在展开对环绕并促使这一典型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典型环境、典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乃至典型的细节和场面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的同时,也对《红楼梦》的写作年代、版本、曹雪芹的家世和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思潮……进行了大量而又有目的、有重点的综合研究和文献研究;并在阐释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深刻而又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与明清时代人文主义思潮和“情”潮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其深刻的文化、人文内涵。

  这样,就很自然地、颇有创新性地建构了一个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的、以文本研究为主体的、以人物研究为中心的,以文化研究为制高点的文献、文本、文化三者有机融通的研究模式或范式。而文本研究是主体,文献研究与文化研究要从属于服务于这个主体研究的需要,不能超越、独立于这个主体研究之外。唯其如此,它们才成其为红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它们也许有其它的学术意义,但显然已不属于红学的范畴了。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李先生在此书中建构的这一研究模式,无疑对红学向文本研究的回归和文献、文本、文化三者的融通和创新,都会有一定的借鉴、促进和示范意义和作用。

  (人民日报/白莹)

  作者简介

  李希凡,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员,著名红学家和文艺评论家。祖籍浙江绍兴,1927年12月11日出生于北京通县。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鱼山校区)。1954年进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哲学研究生班学习。同年与蓝翎共同撰写论文《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引起了有关《红楼梦》研究问题的大讨论,被调往《人民日报》文艺组工作,历任编辑、评论组长、文艺部副主任、常务副主任等职,受聘为高级编辑。1986年,调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受聘为研究员,并兼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主持艺术科学类国家重点课题的组织工作。1982年——2004年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李希凡先生近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文学评论与文艺理论研究界,尤其在《红楼梦》研究和鲁迅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已出版了20本文艺评论集、学术专著及散文集。代表作有合著《红楼梦评论集》及个人专著《李希凡文学评论选》、《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中国文学通史》将其列为建国后最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之一。



编辑:候冬华】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