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中国民族歌舞积极拓展演出商业空间

2006年09月25日 14:25

  华声报北京消息:20天来,中国56个民族的4600多名演员在北京上演了73台各具民族特色的歌舞和戏剧。这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的部分演出,已成功地拓展了商业演出运作的市场空间。

  据新华网报道,参加会演的湖北大型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是湖北省民族歌舞团经过3年排演,精心打造而成。它是中国首部全方位展示土家族风俗民情的大型歌舞。

  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团长夏晓华说,“这些日子,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文化部驻法国文化参赞和夏威夷、台湾等地的10多家演出商和一些省会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与湖北省民族歌舞团联系《比兹卡》的演出事宜。”

  今年4月,《比兹卡》成功首演。香港一家集团公司以1000万元竞得该剧全球巡演冠名权。2005年,这个歌舞团参加大小演出活动,收益达240多万元。

  在这次会演中,像《比兹卡》这样的民族歌舞商业演出还很多。20天里,一共有十台少数民族歌舞戏剧进行商业演出,如《多彩色贵州风》《唐藩古道》《多彩哈达》等节目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演出票价从80到480元不等。

  “这些商业演出很成功,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也赢得了票房。”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金星华对演出表示满意。

  “民族歌舞表演商业演出市场的开拓,是由于演出院团的股份制和民间资本进入了节目的商业运作过程。”夏晓华说,“大家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演出中,带来了活力。”

  几年前,中国就有一些文化团体探索商业化的道路。不久前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引入非公资本的方式来延续经典。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只对该演出投入了20万元启动资金,其余7000万元均由非公资本投入。

  “《印象·刘三姐》的投资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实施,只有招商引资,让民营企业介入,才能把‘点子’变成产品。”广西文化厅厅长容小宁说。

  不管是参照市场下“订单”,还是在资金来源上做文章,这种商业运作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

  “保护和传承是基础,开发和利用必须在其前提下进行。不能破坏性地开发,也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应该在市场中寻求定位。”容小宁说。

  广西演出公司负责人盛洁认为,要让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关键要善于“民族文化国际表述”。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要很好地结合,民族特色之外,还得加入一些现代元素。



编辑:候冬华】


相关报道
   ·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驻华外交人员专场演出举行
   · 解放军代表团推出民族歌舞晚会《当兵走边关》
   ·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京开幕(组图)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