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华侨将龟岗城郊地变闹市区 丰富广州城面貌(图)

2018年10月29日 14:1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东山洋楼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东山洋楼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在当年龟岗的城郊地 华侨开发出一片闹市区

  有朋友从海外回国度假,早早就打电话说让帮打听下东山口一带是否有“老房子”可以住宿,说早有耳闻,心甚向往。

  东山的老别墅区是广州人藏在心底的一抹小骄傲。它们不是镇海楼、中山纪念堂那样显赫的城市地标,而是曾经的一批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点印记。不过,如果一定要给它们寻找特别的“意义”,越秀区东山地段的龟岗大马路及龟岗一、二、三、四马路一带,是东山最早开发的闹市区,也是华侨最早在广州组织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商业区。它们是广州现代城建的源头之一,是心系故土的华侨为这座城市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新式学堂的进驻

  勾起了华侨建房的兴趣

  东山龟岗的这批老别墅到底是怎么建起来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实际上,这个片区的开发是因为新型学堂的进驻,也就是教育先行带动了新居民区的出现。据越秀文联《广州越秀古街巷》的记载,早在1889年,廖德山等人在广州秉政街(今属中山四路)创办培正书塾,逐渐吸引年轻学子。1907年,改名培正学堂,迁至东山烟墩岗附近(今培正路2号)。1888年创办于五仙门的培道女学堂也于1907年迁到培正学堂附近。这些新型学堂对有海外生活经验的侨眷子女相当有吸引力,进一步吸引侨眷在学堂附近建房居住。

  在20世纪之前,东山只是广州城大东门外三华里的荒郊,在烟墩岗、龟岗、木棉岗、松岗、七星岗等几个小山丘周围,都是稻田、菜地、鱼塘、竹林。这里分属寺右乡、山河乡。培正学堂搬到烟墩岗附近后的1909年,美国侨眷钟树荣用父亲给的侨汇,与鹤山同乡、美国华侨郭乃伦、包华、黄启有、何茂均等合资,以郭群益堂的名义向寺右乡乡民购买了今烟墩新街的整块地皮,平整土地后于1911年划分为六块出售。钟树荣先在西边建房,其后他的侄子钟玉波从美国回来,也在东边地段建起两座洋房。接着,檀香山华侨江茂德、江顺德两兄弟在中段建起两幢洋房。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彭长歆教授曾在其研究专论中认为,铁路枢纽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是东山兴起的重要因素。他指出:“1907年,广九铁路开始修筑,铁路公司先在东山庙北建工程师楼十余座,由治平洋行设计,即今东园一带。为适应英国工程师的需要,附近空地辟为高尔夫球场;1909年,广九铁路大沙头站奠基,该建筑也由治平洋行设计,建成后成为广州重要地标建筑……广州名医邝磐石于1915年得到政府拨给公地建筑医院,院址在原东山区人民医院现址;1928年,时任广州市市长林云陔提出建设东山水厂,一年后建成。”

  路通财通

  商业街伴随居民区成长

  最初,这些数量不多的洋房只是作为住宅,这一带尚未形成闹市。1915年,祖籍开平的美国华侨黄夔石组织名为“大业堂”的实体(相当于开发公司),在龟岗购得官方荒地18亩。此地原是山丘,因形如龟背,故名龟岗。大业堂在平整土地后,划分出四条马路分段出售给同乡建房。由于这里附近有名校,聚居前景被一些开平人看好,遂有黄宝善堂、黄三多堂、黄维善堂等乡中宗族组织购下所有地皮,建起房屋。龟岗大马路及龟岗一至四马路便是形成于此时。

  渐渐地,周边恤孤院路、烟墩路、培正路、新河浦、启明路等地,建起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楼房,形成东山华侨建筑群。时至今日,这一带建筑成为了越秀区十大美景之一的“河浦红楼”。

  俗话说路通财通。龟岗一带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的聚集,令商业开发变得有利可图。一批华侨、侨眷陆续在这一带开设商铺。归侨梅彰、梅显开办了玉波酒楼,美国华侨开办了文苑饼家,梁明开办了春园茶居,甄德明开了新昌文具店……这些商铺带旺了东山,在龟岗大马路一带形成东山商业区。而这一带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侨资房地产业的发展。

  1919年,归侨集资成立了以储蓄和置业为主要业务的嘉南堂置业公司,投资开辟了庙前西街和龟岗五马路的房地产业,使这一带更为热闹。1922年,嘉南堂和南货置业公司联合成立了嘉华储蓄银行,随后在广州西濠口投资建起南华第一楼(今新亚大酒店)、嘉南堂南楼(今新华大酒店)等大厦。此后,又有华侨集资组织民星置业公司,在广州开发民星新街、侨星新街、侨兴新街等房地产。归侨还在东山开办德祥、德信、汇华、广昌等小型银号,使东山也有了金融业。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西方爆发金融危机,不少华侨把资金带回广州。而东山以其交通、人文、治安、自然环境的便利宜人,得到进一步发展。

  华侨的建房实践 丰富了广州城的面貌

  研究者指出,纵观华侨在广州的早期投资史,房地产业历来是一个重要行业。有学者统计华侨群体在广州建造了超过3500座钢筋混凝土和混合结构建筑,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在投资房地产的过程中,华侨大量拆除了原有的老式、低矮的房屋。根据他们在侨居国的经验,运用现代建筑工艺,大量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当中的代表作成为当时的城市地标,也位列近代广州乃至中国优秀建筑代表作之列。比如旅美华侨陈卓平创建的爱群大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大厦有15层,高64米多,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建成时大楼里装了6部电梯、100台电话、936盏电灯,还安装有冷气设备。同样位于今沿江西路、人民南路等繁华地带的新亚大酒店、亚洲大酒店、新华大酒店等,也都与之类似,集当时先进人居设备于一身。

  应该看到的是,华侨在广州的投资正好与当时广州市政府推行拆旧城、建新城,大力发展市政建设的大环境相呼应,也和中国当时城市初步向工业文明过渡,对功能分工和服务业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内在要求呼应。有研究者评价:华侨在1937年前在广州房地产业的投资,大大改善了广州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改变了广州市民的人居观念,提高了其生活质量。龟岗的住宅小区,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率先出现的创新成果。

  彭长歆曾指出,作为远离国家本土的海外族群,华侨在辛亥革命成功后纷纷回国,他们或追随孙中山参与国家建设,或返乡建屋定居,使华侨回国的主体从晚清时期的实业精英向更为广泛的普通侨民过渡,侨资流向也由过去大宗实业投资向风险较小、成长稳定的房地产过渡。华侨久居国外,成为建筑新观念的倡导者和引入者,在建筑技术、功能布局及建筑形式等方面为岭南近代建筑的发展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受侨居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华侨在普遍采用西式建造的同时,多少带有侨居国建筑的特点,也导致现存东山洋楼风格多样、形态丰富。而且东山也是广州近代最早有中国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活动记载的地区之一。在1910-1920年代活跃于东山的中国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有谭胜、周良、朱昌瑞等。谭胜1916年设计了广州公医学堂东山新校,即今中山大学医学院现址;周良则以竹筋混凝土设计了培正学堂的王广昌寄宿舍等。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