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美国华人“猎手”:狩猎让“坚持”成为习惯(图)(2)

2016年07月19日 15:1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猎人在树挂上守株待兔。(美国《侨报》)
猎人在树挂上守株待兔。(美国《侨报》)

  我在2秒的时间内拉弓放箭,接着听到一声“咔”的声响,目标被射中。我高兴地几乎跳起来,立即下树查看,遗憾的是地上毫无血迹,这只受伤的公鹿也了无痕迹的跑走了。等到中午走出丛林猎友告诉我,没有血迹说明我很可能射中了鹿的肩胛骨,没有造成严重的创伤。

  不过我没有放弃,吃过午餐再次进入丛林在附近寻找。走着走着,忽然就看到前面40码处又有一只公鹿向我走来。老天作美,我心中一阵狂喜。而我完全没有隐蔽,只能以半跪的姿势将弓拉满瞄准,一箭射去,目标再次飞也似的逃走了。

  再一次打空让我当时的心一阵刺疼,近在咫尺的目标又一次失去,也让我懊恼不已。不过就在我去将箭捡拾回来时,惊喜的发现箭身上都是血迹。原以为是锋利的箭头划破了我的手,后来发现我已经命中目标。我兴奋地大叫,完全不顾左右,给同伴打电话向他报告喜讯,而这只鹿就躺在了离我射出箭一百码远的位置没了呼吸。

  增加集体意识 建立强大自信

  说完了我的首次狩猎成功的经历,还要提及剖猎,也就是如何将猎物最终变成可以食用的肉材。这是每一位猎人狩猎完毕后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狩猎文化展现集体意识,展现大家相互帮助扶持的精神。一个人叫狩猎,多人叫围猎。大家在一个猎场,相互配合、发现猎物,并将猎物按照团队的意图向某个方向进行驱赶,这是打猎时最基本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阵地监视着猎物,并最终使出致命一击。

  之后的处理猎物更是要求团队合作的环节。狩猎法中规定,猎季猎人只可以猎杀有三只尖角的雄鹿,也就是完全成年的鹿。一头鹿最少也要有100多磅,两个人抬要非常吃力,大家要齐心合力将鹿抬出从林,并立刻进行解剖,处理鹿肉。

  这时我就用到了曾经Hiking的经验。由于天色已经全黑,我用一个头灯引路,与同伴将鹿深一脚浅一脚的抬出丛林,最终花了3小时到达汽车营地。

  然后就是将鹿肢解的过程,刚开始自己甚至不知道从哪儿下刀,都是一只又一只,一刀又一刀的割下去才知道哪些方法是科学的,真的和庖丁解牛的道理一致。最终取出鹿肉并妥善保存,同时将鹿的内脏及鹿骨等掩埋。

  我觉得狩猎是自我锻炼的方式,通过它,自己也逐渐变得更强大,更珍惜与同伴的友谊。有一次我和一名华人猎友进山打猎,遇到大暴雨在山上被困5个小时,最后警察上山才将我们救下。在这样患难见真情的时刻,两个人相互扶持、信任才可以渡过难关。

  狩猎帮助自然达到平衡

  目前还有很多人都对狩猎有不少的误会,我的小儿子更是怀疑的问我,为何要捕杀小动物?我想说的是,狩猎是人类在几千年前生存的方式,在现代文明社会,狩猎逐渐变成一种休闲方式。美国的自然保护区每年都会规划猎场供猎人们打猎。

周易聚精会神地瞄准猎物。(美国《侨报》)
周易聚精会神地瞄准猎物。(美国《侨报》)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持动物数量的平衡。由于现今天敌逐渐减少,驯鹿在加拿大以及美国北部泛滥成灾,植被被大肆破坏,当地政府甚至要雇佣猎手去捕杀猎物。如何通过狩猎保护物种呢?这里要说明的是,美国公共猎场对狩猎的季节和时间规定得非常严格,基本是日出开猎、日落息猎。而且对狩猎枪支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都有要求,比如,火筒枪有其专门的使用季节,弓箭季节不能使用来福枪,来福枪(步枪)季节可以使用弓箭,母鹿季节不可以猎杀公鹿,公鹿季节几只角以下的公鹿是不可以打的,幼小的鹿和熊不能轻易射杀。

  还有就是捕猎是有些州可以对动物下诱饵,有些州则不行。所谓诱饵,就是喂食或是模仿其叫声来引诱动物自投罗网。我有朋友曾去美国最北部的缅因州猎熊,在那里猎人可以在猎季前提前进入猎场,在固定地点给熊喂食,然后通过绑在树上的摄像装置观测熊来取食的时间规律。狩猎当天再烧熊最喜欢吃的蜂蜜,这样的手段一用,熊还如何逃脱猎人的枪口?猎友们守了一个星期,高高兴兴的打了两头熊回来,但这一切也需要猎人把功课做足才行。

  相比之下,宾夕法尼亚、纽约、新泽西等其他州,下诱饵的做法是非法的。其他的引诱方法每个州的规定都不一样,而且规定的很详细,所以要仔细了解当地的狩猎指南才行。这里既有狩猎规则,也有对猎人的道德和运动精神要求。

最好的猎人都只用弓箭猎杀。(美国《侨报》)
最好的猎人都只用弓箭猎杀。(美国《侨报》)

  狩猎方式大概可以分外枪支、弓箭、陷阱等几种,每种狩猎方式都要经过各个州的培训和考试,狩猎也是需要“持证上岗”的;狩猎的时间、地点、武器要求很严格,而且捕获的动物不允许买卖,各种法规极为严格,马虎不得。

  在熟悉了狩猎的内涵之后,大家一定对狩猎有了新的了解,也对我有了更多了解。也希望华人民众离开棋牌桌,离开电视沙发,走进自然,加入到这项有趣,又能够给人精神鼓舞的运动中来。(宋旸)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