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大咖”心中的“中山情结”:身份不同 情怀相同

2016年11月17日 16:1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一个世纪前,少年孙中山从小小翠亨村走向世界,无数革命志士紧随其后,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一个世纪后,孙中山先生所奋斗的目标正变成现实。缅怀孙中山,共筑中国梦,11月的伟人故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关注。他们当中,有孙中山的后人及家属,有学术界、艺术界的“大咖”,有孙中山追随者的后人……不同的身份,怀着同样的“中山情”。在此期间,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在中山市参加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的专家和艺术界人士,走进他们继承、研究、弘扬孙中山精神的方式与路径。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熊月之

  带着时代关怀研究孙中山

  长期在上海工作的熊月之来中山已有10多次,今年尤其多。

  熊月之长期聚焦于近代史的研究。“研究近代史就绕不开孙中山,而中山是研究孙中山非常重要的基地。”熊月之说,中山人也是上海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上海曾引领国际潮流的商人很多都是中山人。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孙中山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但这次对孙中山资料的搜集还是有新发现。熊月之介绍,一般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解读法和同时代人物比较法,而他引入在社会学用得比较多的“主体间性”法,即把研究对象当作“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不变的人物。

  熊月之用“对话”来形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去和研究对象进行“对话”。他在研讨会上带来的文章《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三个世界》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中带着时代的关怀”,这是熊月之的自我评价。他说,10年前读《孙中山全集》和现在读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关注的东西也不一样,现在很多学者关注民生史观,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年前,人们关注孙中山如何进行现代化、实业计划如何安排,这是20年前时代主题的投射,今后又会有新的主题。”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关心的东西,每一个研究者也有自己关注的东西,“对话”是永无止境的。“孙中山的有关资料,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像资料都是有穷尽和限制的,以后能发现的东西会更少,但是能阐释的东西是无止境的。所以孙中山的研究会永远继续下去。”熊月之强调。他认为,只有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空中,人物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在熊月之看来,孙中山是中山文化的综合反映。中山处在对外开放前沿,不同时代都有相当一批人走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他们感受到国际社会的变化,而孙中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孙中山精神是中山精神的集中体现。

  多年来对中山的关注,让熊月之对中山这个城市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山人以孙中山为傲,他们潜移默化中受到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比其他城市的人更自觉而深刻。“我对中山很有研究,中山不排外,对外来者很友好,在民生建设、道德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做得很好,这背后有孙中山的影响在里面,伟人的精神融入到城市里。”熊月之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杨天石

  带着使命传播孙中山思想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山市隆重举行纪念活动。为了协助和参与中山市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已入耄耋之年的杨天石今年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中山。

  在孙中山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分组会场上,杨天石分别担任主持人和报告人,和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孙中山思想研究成果。

  14日下午,会后,杨天石和记者聊起孙中山,忘记了晚饭时间。杨天石提到,长期以来学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不同看法。“孙中山出身农民家庭,父亲孙达成当过鞋匠,租种6亩田地。孙中山早年求学,后来长期投身革命,一生的生活都很拮据,因此他并不是资产阶级分子;他的背后也没有什么财团支持他,一直赞助他开展革命的大哥孙眉后来彻底破产了。”杨天石说道。

  杨天石认为,孙中山的理论学说充分利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例如孙中山说过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采取这样的发展方式,孙中山讲开放主义、多重经济并存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绩,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现象,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孙中山的观点。杨天石表示,孙中山思想并不过时,甚至依然与当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应该得到更系统的研究、学习和发扬。

  9月开始,由中山市政协主办的“铁路梦·中国梦——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大型人文活动拉开序幕,80岁高龄的杨天石先后参加东行线、北上线,乘坐高铁近万公里,跟随文化交流团先后到达南京、上海、长沙、武汉、北京等城市。近日,又来到中山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他表示,今年参加孙中山纪念活动的行程很紧凑,很辛苦,但是非常充实。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巴斯蒂

  中山的变化不可思议

  这是巴斯蒂第三次来到中山。第一次要追溯到1986年,当时是去翠亨村参加孙中山论坛,那是她第一次参观中山,她回忆当时的中山还是乡村模样。2006年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的时候,巴斯蒂又来中山参加孙中山论坛,这一次是第三次。

  跨越30年的三次来访,让巴斯蒂对中山乃至广东的变化印象深刻。“一路上我从广州坐车来到中山,沿途风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巴斯蒂说。中山也发生很大变化,发展得很快,可以看出当地做很多工作,风景也更好,已经完全城市化和工业化,呈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景致,非常不可思议。

  而谈到对孙中山的印象,她没有掩饰自己的赞赏。“孙中山是非常有趣的人,是现代的政治家,一生都在践行革命活动。”巴斯蒂说,孙中山也很睿智,提出自己的学说,有非常好的口才,知道如何演讲吸引人们。

  在巴斯蒂的眼中,孙中山是一个伟人。“孙中山理解现代事物,同时代很多人却还像中世纪的人。”巴斯蒂笑着说。孙中山提出要发展工业,修铁路,做当时中国还没有的事,因此他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领导人。“那个年代中国很落后,现在中国很先进,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教授吴冠英

  把对孙中山的感情融入笔墨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当日,由中国邮政发行的《孙中山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这套邮票是出自中山籍邮票设计师吴冠英之手。12日下午他回到家乡,与邮迷分享设计背后的故事。

  吴冠英笑称,能受邀设计《孙中山诞生150周年》纪念邮票,或许与自己是中山人有关。他介绍,自己虽在广西南宁出生,祖辈却与孙中山先生是老乡,同为中山市翠亨村人。由于这种缘分,吴冠英对纪念邮票的设计充满热情,而此时,远在家乡中山的人民十分希望这套邮票由他来设计。

  今年6月接受设计任务后,吴冠英在图稿创作过程中倾注了对中山先生的感情和尊敬,同时将中山人对家乡这位巨人的爱戴与思念融入笔墨中。

  最初,他花了半个多月完成图稿创作,之后与邮票发行部门专家就画面构图、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图稿作修改。8月底,国家邮政局正式审批通过《孙中山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图稿。

  吴冠英介绍,自己对家乡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不陌生,曾去过几次,北京的中山堂更是比较熟悉。在图稿创作中,这些地方都提供大量图片资料供自己参考,给自己以启发和灵感。这套《孙中山诞生150周年》纪念邮票,吴冠英是以写实绘画手法进行创作,色彩处理较为淡雅,以表达庄严、肃穆之感。背景天空部分,通过单色线条描绘不同形状的云彩,在平衡画面的同时亦不过分突出,主次分明。第2枚云彩翻滚起伏的幅度稍大一些,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体,营造出风起云涌的意境。在色调上,画面以蓝灰、咖灰和褐色为主,使之有种沧桑感和历史感。其中,第1、3、4枚主要反映建筑,运用铅笔水彩,第2枚的表现孙中山的铜像则采用钢笔淡彩,以使铜像的质感能够得到显现。

  除了纪念邮票背后的点滴,吴冠英还谈及对故乡中山的印象。“我对中山的回忆来自于祖辈的描述,早些年回来中山的机会不多。自从与邮票结缘后,回来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多,2015年生肖羊票发行之时也回来过。”

  “中山给人一种平和、内敛,不失激情创新的感觉。这里街道整洁,人们心态平和,呈现安详氛围。”吴冠英说,“希望以后每一次回来都能感受到这种平和、宁静的氛围。”(王谦 何伟楠 罗丽娟 邓泳秋 郭冬冬)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