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多元文化下的华人家庭教育:孩子,我该如何爱你?

2018年07月21日 15:3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在西班牙马德里市区一华人正在书店挑选儿童书籍。(《欧洲时报》梦唐 摄)
在西班牙马德里市区一华人正在书店挑选儿童书籍。(《欧洲时报》梦唐 摄)

  中国侨网7月21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在海外成家立业,“华二代”们有着西班牙的教育背景,又接受着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这一方面让他们拥有多元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他们陷入一种文化认同感的困境中。

  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面对文化冲突、课业压力甚至校园欺凌,这些超出他们所能承担的心理压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引导这些孩子们正视由身份困惑、文化冲突以及社会压力带来的问题,这也给华人家庭及社会工作者们带来新的课题。

  校园欺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学生小米(化名)生活在西班牙,父母发现她有一段时间经常出现呕吐状况,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小米的父母为她请病假在家休养了几天,状况好转后又回到学校,但令父母意外的是,小米再次出现同样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并未发现身体上的问题。在父母反复追问下,才知道小米的病因其实来自一个心结:在学校有同学嘲笑她西语不好,于是留下了心理阴影。这是Usera跨文化教育调解组的彭晖遇到的真实案例。“一些在我们看来不以为意的小事,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天塌下来了。尤其对于刚到西班牙的孩子来说,面临多方面的融入压力,如果家长不加以注意,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

  此外,还有些旅西华人学生在学校遭受到更加严重的校园欺凌,甚至有些孩子,由于承受不了各方面的压力,选择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

  现在校园欺凌不仅仅在西班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对于在西班牙的华人孩子来说,在学校生活即要面对家庭和校园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同时,作为一个移民后代本身也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由此产生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西班牙心理学专家Iris Gonzalez Schille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因为羞愧或恐惧而很难说出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心理上的欺凌,这就容易加剧事情的恶化,给孩子心灵造成更多创伤,甚至以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而,即便已经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家长依然不愿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华人家长普遍不理解为什么是心理问题,对于心理问题容易有误解与忌惮。” 青鸟跨文化救助会的肖熙柔表示。

  青鸟跨文化救助会的万小萍女士(以下称万医生)表示,救助会成立的初衷正是为了帮助更多这样的孩子和家庭。由于亲眼目睹了一些旅西华人后代由于遭遇校园欺凌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万医生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开始我以为是个案,后来发现有很多家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于是,她与青年艺术教育家肖熙柔以及古巴跨文化调解员和社会教育专家Isis Carratalá成立了救助会。“发生了这种事情,孩子不知道该与谁沟通,像走在沼泽地里一样,有的孩子出现自闭倾向,有一个孩子因为这类遭遇几年未与社会接触,也有的孩子出现暴力倾向,而一些女孩更容易成为性暴力的受害者。” 万医生说。

  “父母应该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愤怒”

  Iris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受到校园欺凌时, 孩子因为保护自己会产生一处内疚感,并拒绝承认自己遭受虐待。“在这时父母获得孩子的信任就显示得十分重要。跟孩子沟通时,家长尽量不要判断或批评孩子,保证对孩子的理解态度,陪伴他们解决问题。父母应该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健康的,包括如何正确地表达愤怒,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孩子还应该知道没有人可以对他不好,如果有人对他不好,他要立刻告诉老师和父母。”

  彭晖建议家长们要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缺点及不足,学会客观的面对别人的意见评价,同时,帮助孩子完善自己。

  此外,发现孩子的异常也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在家中观察到一些受霸凌的线索。例如,他的行为发生剧烈变化,或者表示不想上学。” Iris还表示,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与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一个校园欺凌行动的协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万医生也指出了华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旅西华人家长中有一部分人,在求学时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留下不少遗憾,于是,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就会很高,忽略了孩子在情感及心理方面的需求。”

  很多华人在西班牙打拼就是为了给孩子铺就一个更好的未来,因此,家长往往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的孩子由于遭遇校园欺凌而不愿上学,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我为你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你竟然不想上学?有的家长甚至会使用比较暴力的手段逼迫孩子上学。” 万医生说,家长的这种沟通方式容易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校园欺凌、孩子对于种族身份的困惑以及家长的不理解,种种压力聚集在一起。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肖熙柔表示。

  孩子需要陪伴 旅西华人开始改变生活方式

  西班牙当地政府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外来移民融入及家庭教育问题。彭晖所在的Usera跨文化教育调解组3年前成立,是由Usera政府主导的,其目的就在于,在学校与华人家庭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桥梁。彭晖介绍,调解组的成立正是由于Usera部分学校的需求所致,目前该区华人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学校发现由于语言及理念等问题,有时很难与华人家长沟通,而调解组的主要工作正是为华人家长介绍和解释中西教育的一些不同之处。今年,调解组还展开了与教育相关的演讲及论坛等活动。

  彭晖介绍说,“在这边的很多华人为了生计,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回老家,等到上小学或中学时再接过来。长年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应有的亲密感。”彭晖说她接触的调解案例中,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来西班牙半年多,仍不开口叫爸爸妈妈,可见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生疏程度。此外,孩子刚来西班牙,同样面临融入问题,尤其是年龄大一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孩子心理成长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这些孩子从小就与父母分离,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当他们适应了这种生活后,又再一次让他们被迫改变生活环境,并且告别熟悉的亲人和朋友圈,这就使孩子面临多次分离焦虑。”

  彭晖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15岁的女孩离家出走,将女孩找回后一家人寻求调解组的帮助,让彭晖惊讶的是,女孩对家人的态度十分冷淡。女孩在和调解组人员交流时敞开心扉,讲到自己与家长的问题时崩溃大哭。“这让我意识到一些华人家庭的教育可能确实出了问题。”彭晖说,有时孩子出现的状况,可能是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求关注,“因此,陪伴是最重要的。”

  关于陪伴,几位受访者都提到,旅西华人的生活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工作,而忽略休闲娱乐,“开店”、“看店”成为他们中很多人生活的重心。“看着西班牙同学的父母周末总是带孩子出去玩,而自己却只能陪爸爸妈妈看店,孩子难免产生心理落差。爸爸妈妈口中有‘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孩子口中也有‘别人家的父母’。”彭晖说。

  此外,据彭晖介绍,为了照顾孩子,现在很多华人夫妻开始进行家庭分工,其中一人以工作为主,另一人缩短工作时间照顾孩子,甚至出现了一些华人全职妈妈。

  除了陪伴,华人家庭内部的沟通也十分重要。青鸟跨文化救助会的Isis Carratalá发现,在华人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和矛盾存在一些共性,她指出了这其中主要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沟通障碍,比如孩子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后表现出悲伤或抵制的情绪,于是便会选择发脾气的方式来反抗父母,而不向父母解释缘由;第二个问题是情感表达障碍,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会明确表达出对对方的情感,甚至有的家庭成员在口头宣泄、抱怨时用词不当,中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第三个问题是华人家庭缺乏向孩子传输性教育。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Isis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又一针见血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提问”。当孩子不满意父母的安排时,可以试试向父母提问:“为什么我要这样做?”而当父母面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问孩子:“为什么发脾气?”

  “华二代”与父母间不仅有“代沟” 还有“文化沟”

  Isis表示,移民家庭存在多种价值观的混合,这很容易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由于教育理念和社会观念有很大的差别,更容易加深误会。

  正如彭晖所言,一些在西班牙融入得很好的孩子,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另外一种层面上的矛盾。这些有着西班牙教育背景和朋友圈子的“华二代”与父母之间不仅有年龄“代沟”还有文化“代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中的有些人会经常感觉家长不理解自己,觉得自己是‘外星人’。”彭晖说,习惯于西班牙式休闲方式的他们觉得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对自己又有着太多的管束。“他们会觉得家长过于严格的管束让自己和朋友圈脱节了,甚至会认为家长成为他们社会活动中的一种障碍,矛盾由此产生。”彭晖说,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理解。而Iris则表示,在融入方面有时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

  身份认同,对于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孩子来说,始终是一个课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把西班牙语作为母语,有着西班牙式的思维方式,在一些场合会介绍自己来自西班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是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是中国人还是西班牙人?”彭晖说。

  作为了解中国的西班牙心理学家,Iris 对于“华二代”、“华三代”们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具有中国人的长相,却由于成长环境的变迁,生生剥离于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的年轻华裔已经彻底不会说中文。他/她们拥有中国人的面孔,在“洋人堆”里有些格格不入;他/她们习惯西方人的思维,回到华人圈又障碍重重。在中西文化圈中,经常能看到“华二代”进退两难的身影。所以‘华二代’、‘华三代’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 这些都可能让他们迷茫,或者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产生冲突。”

  Iris说,“华二代”、“华三代”们迷惘于自己的族裔身份,对中西文化的纠葛有着更为真切深刻的感知,因此,只要突破这种文化藩篱,他们的多元文化背景将成为其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专家支招:华人家长可中西结合教育孩子

  Iris观察到一个中国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有趣现象,“中国家长在孩子上大学之前,禁止他们交男/女朋友,然而,在毕业后却会催促他们尽快找男/女朋友结婚。” Iris认为,这与中国人对安全感的定义有关。“中国人往往更重视外在的安全感,一种稳定感。而西方文化在教育中则更重视发展和培养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其实,教育理念并无孰优孰劣,只有适合与否。而在多元文化大行其道的西班牙,中西教育理念是否能结合起来?对此, Iris表示,由于“阴阳”的传统理念,中国人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因此她认为华人的家庭教育也应该是“中西结合”的。

  对于该如何整合两种教育理念,Iris给出了如下建议。

  1、 中国文化看重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这些对与人和睦相处非常重要;而西方文化认识到冲突和矛盾有时是社会变革的必要条件。

  建议:中国家长可以适当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2、 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帮助孩子承担责任,创造一个有相互支持的社会;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化了孩子的个人发展。

  建议:中国家长可多鼓励孩子加强自主性以及独立面对挑战的能力。

  3、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支持孩子努力奋斗达到自己的梦想;西班牙的教育没有中国的那么严格,让孩子轻松地学习发展自己地创造力。

  建议:适当给孩子减压,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葛璐璐、记者唐尚燕报道)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