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外习俗大不同 华人这一行为常被贴上“暴力”标签

2019年05月14日 20:50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5月14日电 题:啥?华人这一行为常常被贴上“暴力”标签!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说起吃饭结账这件事,中外文化习俗大不相同。

  中国人讲究“客套”,朋友之间请客吃饭,大都会抢着买单,甚至近乎肢体交错碰撞。抢到的人笑容满面;没抢到的人则气哄哄,口口声声说以后不跟你吃饭了……

  很多华人在海外生活也保留着这一习惯。不过,这种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国外却常常被误解,甚至带来麻烦。

  日前,美国艾奥瓦州华人律师叶阳依迪(音译)在一场“初入职场建议”的讲座中表示,华人必须跳脱既有的思维框框。

  她建议大家在公共场合控制好情绪和言论。并且举出了华人习惯“抢买单”的例子。

  叶律师说,华人常抢着买单,然而在旁人眼中,这种行为像在打架,容易令人误解,甚至被贴上“暴力”标签。

  这位律师特别提醒,如果遇到争执时,千万不要拿走对方的手机、车钥匙,因为拿走这些,等于剥夺他人的求生工具,属违法行为。

  瞅见没,请客吃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做法简单直白。同事、朋友甚至恋人之间外出聚餐多是AA制付账。有时,华人突然抢着付账,他们会一愣,不知所措。

  其实,类似因争抢买单而被贴上“暴力”标签的误会,在海外华人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早在2001年,电影《刮痧》便讲述了一个美国华人家庭,因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而陷入种种困境的故事。

  五岁的小孙子生病,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书,只好采用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来给孙子治疗,结果留下的“砂痕”成了一家人被控“虐童”的证据。

  电影播出后引发人们对中美法律文化差异、亲情文化差异、友情文化差异等的思考。

  艺术来源于生活,近年来,在美国、西班牙等国,现实版《刮痧》还在不时上演。

  不想被无端扣上“暴力”标签!律师建议,华人在公共场合需有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言论。

  在海外,与他人发生口角时,下意识地按住对方肩膀、手臂肢体接触,很容易被视为暴力倾向。之前就有中国留学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被送精神病院的报道。

  还有人因在办公室随口说“我想自杀”、“我想打人”,令周围的人感到不安而报警。

  其实不仅是在公共场合,部分华人移民在私人住家说话大声的习惯,也广为邻居诟病。

  你可能想不到,还真有华人因为打电话太大声被邻居怀疑家暴而举报,引来警察上门。

  华人陈先生给国内打长途电话,因为信号不好,电话那头听不清楚,所以两人只能扯起嗓门讲电话。结果就被警察敲门,原因是邻居举报,听到从他们家传来激烈争执和砸家电的声音。

  警方将陈先生和太太分开询问,两人都据实向警方解释,口供一致,但警方仍将信将疑,直到把整间屋子都检查一遍,又盘问左邻右舍,确认没有发生家暴才收工离开。

  中国人常说,“床头吵架床尾和”,两口子吵架常被认为是家务事。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并非仅仅是家务事那么简单了。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网站曾刊文提醒,家人之间争吵、扭打而未造成恶果,在国内被视为普通家庭纠纷的事情,在美国则可能被告发、拘捕,甚至构成刑事犯罪而被判刑。

  张女士一家春节去纽约旅游,在回国前夜,她与丈夫发生争吵,因情绪激动而互相推搡,结果,路人看到后报警,她的丈夫被警方以涉嫌家暴罪名逮捕。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很多中国新移民到海外后出现“水土不服”,易被误贴“暴力”标签。

  其实,当我们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生活时,有必要积极地学习当地文化。

  入乡随俗,正如叶律师所说,华人必须跳脱既有的思维框框。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韩辉,ID:qiaowangzhongguo)

【责任编辑:曾小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