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专家称南加州仍有发生强震机率 华人交流防震心得

2019年07月08日 11:0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8日电 综合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南加州当地时间4日、5日连续发生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道路震裂等各种设施损害,所幸没有人丧生或受重伤。对于突发地震当地华人相互关照,纷纷交流防震心得。有地震专家初步估计,南加州未来一周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机率接近11%。

当地时间7月5日晚8时19分,美国南加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是过去34个小时之内,强震第二次袭击南加州。图为加州一处公路在地震中被形成波浪曲线。
当地时间7月5日晚8时19分,美国南加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是过去34个小时之内,强震第二次袭击南加州。图为加州一处公路在地震中被形成波浪曲线。

  20年来最强烈地震 道路供电已恢复

  报道称,这是南加州20多年来最强烈的地震;不过,震中在洛杉矶东北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避免了最惨重的灾情。

  震中所在的里奇克莱斯特市和附近的特洛纳镇电力和通讯中断,一些建筑物严重受损,还引发瓦斯漏气和四场火警,有几个活动住宅被毁。

  里奇克莱斯特市长说,当地有人趁火打劫,到货品散落满地的商店内搬东西。

  加州州长当地时间6日搭机前往灾区视察,并要求联邦政府援助。不过,经过紧急抢修,特洛纳和里奇克莱斯特已恢复供电,连接这两地的州道也已恢复通行。

  当地华人反应不一 相互交流防震心得

  南加州4日发生规模6.4强震后,5日晚间再次发生规模7.1强震。连续地震成为华裔民众热议的话题。许多洛杉矶老侨对地震并不陌生,震感来临时表现得很淡定。

  洛杉矶中华会馆副主席廖美华指出,她经历过1994年的北岭(Northridge)大地震以及其前后发生在南加的其他地震。相比之下,4、5日的地震因为震中较远、震感不算强烈,她没有感到害怕或惊慌。地震后,她与洛杉矶中华会馆成员打电话给一些独居的华裔老人,反馈也是很淡定,他们继续在家看电视。

  与老侨们的淡定相对照,部分华人新移民显得很慌张。家住洛杉矶西北方向的李女士,5日地震发生时夺门而出,还在家中用矿泉水瓶自制地震仪,观察地震动向。不过在紧急出逃发现洋邻居都很淡定后,李女士感慨,好像不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居民。

  家住罗兰岗的的王女士,则被家中不断摇晃的吊灯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王女士表示,她晚上都不敢洗澡,随时准备跑到外面避难。

华人在群中分享自己准备的抗震包。(来源:美国《世界日报》记者杨青摄 )
华人在群中分享自己准备的抗震包。(来源:美国《世界日报》 杨青摄 )

  “这些天感受最深的是华人同胞就像一家人”,来自中国西安、正在南加州度假的杜先生一家表示,连续遇上洛杉矶两次地震,亲眼看到亲戚家和其他华人邻居相互帮忙准备救灾物资,相互照顾孩子,分享逃生心得,相当感动。

  “相互关照和提醒,温暖着我们惊慌的心”,不少华人表示,即便大震来临,心理已做好了准备。

  专家:未来一周或有强震 民众防灾意识加强

  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者章光月(Lucy Jones)说,南加州未来一周发生规模超过7.1地震的机率,约为8%-9%。她说:“在这个地震序列中,再次发生规模七地震的机率,大概是十分之一。”发生在相近时间、空间上的一连串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章光月指出,加州4日发生规模6.4地震后,5日竟发生规模更大、达到7.1的强震,在她记忆中,这是加州首次出现“后发生的地震比先发生的规模大”。

  不过,章光月提醒说,这不表示这种事不会再发生,“这个地震序列显然能量充沛,所以,可能会再发生规模更大的地震”

来自河滨郡的雪莉?费尔登(Sherie Ferdon,中)及其丈夫(右)驱车120多英里,到里奇克莱斯特市的救助站捐赠饮用水。<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朔 摄
来自河滨郡的雪莉 费尔登(Sherie Ferdon,中)及其丈夫(右)驱车120多英里,到里奇克莱斯特市的救助站捐赠饮用水。中新社记者 张朔 摄

  南加州两天内两次强震唤醒了民众的防灾意识。5日强震当晚开始已有不少人紧急备战,6日大早更多民众采购和储备急难物资准备因应大震再次来临。急难专家表示,地震逃生,水和光最为重要,重点准备。

  洛杉矶SOS生存灾难急救专家Jeff Edelstein也特别提醒民众,地震发生后逃生最重要的是光和水。他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携带信用卡、驾驶执照和适当的现金,以备紧急购买饮水和食物,同时最好将信用卡、驾驶执照和房屋保单、汽车保险单复印携带,以防地震引起火灾或倒塌无法实时得到相关信息。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