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胡定旭:香港辟新途径引入医生非“中门大开”-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专访胡定旭:香港辟新途径引入医生非“中门大开”

2021年06月20日 14: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专访胡定旭:香港辟新途径引入医生非“中门大开”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电 题:专访胡定旭:香港辟新途径引入医生非“中门大开”

  中新社记者 曾平

  为缓解香港公营医疗机构医生短缺,特区政府拟立法在现有的职业资格试和有限度注册制度以外,增加新途径让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到香港公营医疗系统执业。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医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特区政府提出的方案并非“中门大开”,吸引在外地执业的港人医生回流对香港而言是件好事。

  香港人均寿命冠绝全球,普罗市民能负担且高质量的医疗体系功不可没,然而香港人均医生比例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也是不争的事实。“只要你去公立医院走一趟,你就知道,我们的医生多么不足。”胡定旭说,当市民获知自己可能有肿瘤,到转专科医生,到做检查确诊,再到排期手术,这个过程可能长达一两年。

  公立医院医生在病人众多的情况下长期高负荷工作。“每天准时下班基本没可能。”胡定旭称,不少医生提前上班,中午可能随便吃个盒饭就继续工作。香港医生都是中学时成绩最好的那批尖子生,医者父母心,他们非常希望有足够时间面诊每一名病人,但在公立医院排长队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于是不少人在积累工作经验后选择去私营医疗体系执业。

  香港目前培养职业医生的高等院校仅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两所。“其实两所医学院的学额这几年一直有增加,但是增加的数额不够,也没这么快。”胡定旭说,培养一名医生需十年左右,而在医生本来就工作很忙的情况下,指导和培训学生的时间自然不会非常多,因此增加学额远远无法补足医生的缺口,而随着人口不断老化,未来的医疗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胡定旭还以两个具体例子说明现有机制的局限和医生短缺的尴尬局面。其一,他有位朋友是在美国很有名的医生,因为在香港的父亲患癌,本来打算回港执业,但年过五旬的他需要和新手医生一样通过全科考试,且要在医管局实习一年。该名朋友得出“香港不欢迎我”的结论,回港之事无奈作罢。其二,新建成的北大屿山医院,因为医护人手不够,至今还未能全面开放。

  “有一批很专业、优秀医学院毕业或外科医学院的院士,他们愿意回来干嘛不让他们回来呢?”胡定旭对此感到不解,他相信出于保护主义而不愿香港增新途径引入医生的本地医生只是少数,而未来香港的医疗系统也肯定能维持高水平。

  胡定旭认为,现状的形成有海外医生减少和早年未能顾及长远需求等历史原因。现在特区政府提出的引入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方案仍然比较严,包括要求必须为香港永久居民。“一步一步来吧。”他说,希望新方案能缩减市民在公立医院的排队时间,为老百姓带来益处。

  根据新方案,香港医委会架构下将成立特别注册委员会,负责制定获承认医学资格的名单,非本地培训医生须在名单内医学院毕业且在当地取得医生注册,到港后须在公营医疗机构工作至少5年且每年都须通过在职评核。

  胡定旭预计中国内地或有一至两间医学院在名单内,而声称新方案是为了引入内地医生的阴谋论完全不能成立,因为内地人口基数大,医生需求量更大。他说,内地疑难杂症多,客观上有助提升医术,内地专家医生来港执业的意愿并不高。

  他还提及,不少香港医生愿意到内地去,因为能和专家讨论可能在香港没见过的罕见病,这对于提升医疗水平有帮助。

  在胡定旭眼中,未来内地和香港在医疗领域的融合空间很大。他举例称,香港可能一年仅数十例换肝换肾病例,而内地可能一个月都不只这个数。如果香港医生能去内地参加这些手术,将为他们带来裨益,而目前并无让香港医生大规模赴内地培训的机制。“所以大湾区对香港医生而言是好事。”他说。(完)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