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履新到离任,他们是崔天凯始终的牵挂-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从履新到离任,他们是崔天凯始终的牵挂

2021年06月24日 16: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资料图:崔天凯。中新社记者 沙晗汀 摄
资料图:崔天凯。中新社记者 沙晗汀 摄

  中新社华盛顿6月24日电 题:从履新到离任,他们是崔天凯始终的牵挂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驻美工作八年零两个多月后,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22日通过社交媒体用中英文对外宣布了自己即将离任的消息。

  从履新到离任,在美华侨华人都是崔天凯牵挂的对象。如同到任第一次大型活动“要先见亲人”,崔天凯在21日写下辞别信,寄语在美侨胞。

  在《致全美侨胞的辞别信》中,他这样写道: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口,美国对华政策正经历新一轮重构,面临在对话合作和对抗冲突之间作出选择。他勉励在美侨胞,继续做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促进者和积极贡献者。

  现年68岁的崔天凯是中国第10任驻美大使,也是目前为止任期最长的一位。2013年4月初,崔天凯赴美履新,他的任期先后经历了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三届美国政府。

  1952年10月,崔天凯生于上海,当过知青,曾赴美深造。他正式履职后在使馆之外参加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即是大华府地区侨学界欢迎晚会。他当时说,“我觉得第一次大型活动就应该跟侨胞在一起,到一个新地方就要先见亲人。”

  在那次欢迎晚会上,他对在座的侨胞说,“我也当过知青,来美国上过几天学,土插队和洋插队都插过。我们这些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同步的,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自己才能前进。”

  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崔天凯正在上海读研究生,“家里没有电视,只能去亲戚家观看他(邓小平)访美的直播,那时的电视还是黑白的”。他曾用这段个人经历,说明中美关系40年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那时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来到美国,更不要说成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崔天凯1984年进入中国外交部国际司工作,此后历任外交部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亚洲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2007年至2009年,他曾出任中国驻日大使。

  赴任美国前,崔天凯先后以联合国总部秘书处会议服务司中文处译员、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等身份赴美工作或深造。当他第四度赴美,并履新驻美大使时,《纽约时报》评价他是“最了解美国的中国外交官”。

  在崔天凯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中美之间经历了建交40周年、乒乓外交50周年等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经历了中美贸易谈判、中美互撤领事馆等特殊事件。

  据中国驻美大使馆官网显示,崔天凯在任内发表了125次公开讲话。这些讲话的场合既有使馆外交场合、侨学界活动、智库论坛,也有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或发表署名文章等。讲话内容既有对中美关系、中国政策的解疑释惑,也有对香港、新疆、南海等问题的澄清和捍卫。

  除此之外,每逢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驻美大使馆都会举行侨学界专场招待会。崔天凯与中国留学生一同包饺子过春节,也成为疫情之前大使馆每年春节系列庆祝活动的“保留节目”。

  在新冠疫情期间,崔天凯还专门与在美留学生代表连线谈心,为海外学子加油打气。他表示,“不管今后疫情发生什么变化,不管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只要同学们在,只要我们的同胞还在,大使馆是不会撤退的,我是不会离开的。”

  面对中美关系在近年出现的情况,崔天凯多次强调,把中美关系搞好是历史责任,没人有权搞坏。2020年7月,美方要求中方限时关闭驻休斯敦总领馆。崔天凯在美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表明中方立场:“如果非要选边站队,中美乃至所有国家都应选择站到历史正确一边”,“中美关系的前途命运还是在对话合作,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对于中美两国民间交往的重要性,崔天凯这样评价:中美关系40年历经风雨保持总体稳定的发展态势,不仅造福彼此,也惠及世界。而这个故事的核心正是民意相亲,是民意相亲奠定了中美友好的基础,并将造就中美关系的未来。

  在辞别信的最后,崔天凯呼吁,在美侨胞从捍卫自身在美生存和发展权益出发,从维护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出发,继续做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促进者和积极贡献者。(完)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