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经常要用到词典,闲暇时偶尔翻一翻词典,别有一番情趣。昨日突然翻到一句成语“不三不四”,该成语在词典上说有两个意思:一、形容不正派;二、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
其实“不三不四”这句成语,有人说最早是源于《易经》的。最典型的有这么四个说法:一、《易经》说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取自“忠、孝、仁、义、信、礼、智、勇”这八字中的第三和第四字。
二、古时候有一种说法:在天数三四之间有一个阴阳界”,“不三不四”就像:不阴不阳。
三、又有说三和四就是“三从四德”,是古代对女子要求的标准。如果女子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坏女人。由此引申,指代坏人,尤其是有伤风化的人。
四、《易经》的每个卦都分六个爻,俗称六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六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我们再来说三,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人才上中下。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黄帝。古歌曲咏唱有“三迭”,等等。
我们再说四,四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古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此外,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中还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文人有“四事”:琴、棋、书、画,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正是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与“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礼赞,所以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言行便被斥为“不三不四”了。 (摘自菲律宾《世界日报》 作者: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