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在米勒斯花园




在瑞典最美好的夏季时节,我和友人一起游览了一处理想的诗意栖居之所。
从斯德哥尔摩市区驱车往北20分钟,跨上利丁岛长桥,便可看到长桥尽端的悬崖峭壁上辟出的一个平台,平台之上有一些高高的长柱,柱顶耸立着展翅欲翔、姿态各异的天使雕塑,那儿便是我们的目的地——米勒斯花园。
这座花园最初是瑞典国宝级的雕塑家卡尔·米勒斯及其夫人的私人居所和工作室,雏形建成于1908年,历经近百年的扩充和完善,至1999年建成如今的规模。自1955年米勒斯去世之后,这里就成为一座兼具雕塑花园与博物馆性质于一身的公共景点。它或许仍鲜为人知,毕竟连斯德哥尔摩市本身, 对许多国人来说,也仍是一座遥远陌生的北欧城市,但到过米勒斯花园的人,肯定都会被这处充满灵性的所在捕获身心。
灵动雕塑与花园完美融合
最先打动我的,是整座花园的空间感和风格独特的雕塑。
这座总占地面积5英亩的花园高踞于利丁岛的赫希鲁德悬崖边上,临崖以观,视野无限开阔——蔚蓝的利拉瓦塔海湾在崖下左右延伸,海湾左侧是斯德哥尔摩最繁华的港口之一瓦塔港,众多白色大型游轮游弋其中。右侧波罗的海一望无际。海湾对面,斯德哥尔摩市区极具特色的19世纪砖红浅黄墙体灰蓝梯形顶的建筑楼群沿岸撒开,间或出现高耸入云的铁灰教堂尖顶把彩色的地平线切割成跳跃的五线谱。
与海湾对岸浓郁的红尘万丈气息不同,悬崖上的这座雕塑花园,仿佛是一座神话里远离尘世的天空之城。
两条长且宽的石阶梯从两个方向把花园的3个阶梯平台连接为一个整体,梯台之上密植藤萝花架,数十株百年老松向蓝天伸展着团簇的松针。米勒斯约200座大小不一、高低不等,或巨型或袖珍的青铜雕塑作品散置于花园各处。这些原型大多出自希腊神话的雕塑具有独特鲜明的卡尔·米勒斯风格。无论是个体、群雕还是喷泉雕塑,青铜质地、手脚纤长、体态轻灵健美的它们有别于传统静穆俊美的希腊雕塑,有一种生命力流转其中,仿佛随时都能从定格状态活动起来。
而且,它们与花园的环境融合得如此完美!
紧邻悬崖,最开阔的第一级阶梯平台上,数米之高的大型雕塑“海神波塞冬”“人与飞马”,群雕“天使音乐家”相邻而立。体态健硕高大,有着仿佛远古人类的脸的海神波塞冬,正面望着利拉瓦塔海湾;波塞冬左侧,几与蓝天相接的人踏在飞马之上,仿佛随时凌云归去。右侧是轻灵的天使音乐家群雕,5个手执不同乐器,姿态各异的天使高立于长柱顶端,仿佛来自天堂的音符在空气中流动。它们呼应着对岸利拉瓦塔海湾繁华景象,却又自成一个世界。另有霖霖喷洒着细珠水柱的十余组大小不一的喷泉雕塑高低错落于园中。而一些相对袖珍的雕塑小品每每在墙角、花木中突然出现,给人意外但又极其满足的惊喜。
米勒斯夫妇的起居室和工作室及米勒斯的希腊雕塑藏品游廊高居于花园的最高平台之上。置身其间,心中油然升起一个念头,何谓诗意的栖居?这座花园不正是吗?
花园凝结米勒斯的品位和创作
卡尔·米勒斯出生于1875年,早年在斯德哥尔摩学习木雕,22岁时拿着一笔来自瑞典艺术家协会的奖学金远赴巴黎游历,原本游历的终点应该是智利,他将在那里接管一所体育学校。然而巴黎止住了他的脚步,他在那里一住经年,在艺术学校学习解剖学并成为雕塑大师罗丹的助手。仅仅两年后,米勒斯便在巴黎艺术家沙龙里展露头角并以自己的作品一举摘得1900年那届著名的巴黎世博会的银奖。
紧接着,通过竞标,他陆续赢得了瑞典众多城市公共雕塑的订单,如今瑞典各大城市中的著名地标性雕塑,很多都出于米勒斯之手。1931年,米勒斯受邀成为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雕塑教授,这所当年新创的艺术学院日后成为美国艺术院校的翘楚。而1951年米勒斯结束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执教生涯时,他已经是该学院声誉最高的教授之一,也是蜚声国际的雕塑大师。
1906年,年轻的米勒斯携夫人奥尔加·米勒斯回到瑞典时买下利丁岛赫希鲁德悬崖边上的一块空地,这便是米勒斯花园的前身。这座集居所与工作室于一体的花园凝结了米勒斯一家的艺术品位和创作想象。
荒芜的花岗岩峭壁变身为石阶、梯台和石墙。米勒斯大胆地在花园中糅合了各种艺术元素:古斯塔夫三世歌剧院的圆柱竖立在石墙之侧;一座大理石拱门成为花园的入口;峭壁上原生态的松树、桦树得以保存。花园面积随着米勒斯渐隆的声誉与增厚的经济实力而日益增长,园内景观及室内装饰也随着雕塑家变化的艺术喜好而逐步向古希腊罗马风靠拢。
1936年,已移居美国的米勒斯将米勒斯花园捐献给瑞典政府,米勒斯花园的生长也随之停滞。直至1951年米勒斯花园成为米勒斯夫妇的夏宫,花园的扩建又重新开始,此时主要在园内增添了数百座米勒斯雕塑作品的复制品以及增建了后来成为米勒斯夫妇新居室的安妮之屋。米勒斯夫妇去世之后骨灰皆存放于米勒斯花园。旅居海外数十年,米勒斯花园最终仍然是雕塑家的灵魂栖息之地。
花园之美相通于中式审美
在游览米勒斯花园的过程中,总有一种熟悉感萦绕心间。这种熟悉感源自于花园中俯仰皆画,移步换景、道法自然的美学效果,隐隐与中式审美有着相通之处。
在我们参观米勒斯花园的同时,瑞典摄影界最顶尖的摄影家之一——李亚男受米勒斯花园之邀,历经三年,不分晨昏昼夜沉浸在花园中拍摄的50多幅精选照片正在每年诺贝尔奖的颁奖殿堂——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展出。
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办夏展是瑞典艺术界公认的极高荣誉。这个名为“米勒斯花园的四季”的摄影展发起的缘由,是为了庆祝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外的大型雕塑“乐神奥菲斯”落成80周年,雕塑作者正是卡尔·米勒斯。
而李亚男自己,在接受瑞典华人媒体《北欧绿色邮报》的采访中,是如此描述自己的拍摄感受:“在长时间的观察,在不同的氛围里,不同的颜色里,不同的天气里,不同的角度,我逐渐地体味到了一种力量在推行。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气势,像中国书法一样的气势。”
其实,在米勒斯花园中,雕塑家的工作室入口之侧,至今悬挂着一位中国现代文化巨擘的一首诗,这幅毛笔挥就的诗作是1962年春郭沫若第三次造访米勒斯花园时亲笔写下,并作为礼物送给花园的。可能,这是用东方视角去阐释米勒斯花园的最早尝试。原文直录如下:“米园三度我曾来,气韵新奇脱鬼胎。天马横空骑附翼,人鱼喷雾石生苔。花多绮丽依岩放,地小玲珑逐径开。游客已归门掩却,斜阳相伴影徘徊。”(何春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