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外国青年登鹳雀楼读唐诗 体味山西风土人情

2018年11月23日 18: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外国青年学习包饺子。 胡健 摄
外国青年学习包饺子。 胡健 摄

  原标题:外国青年登鹳雀楼读唐诗 体味山西风土人情

  中新网运城11月23日电 题:外国青年登鹳雀楼读唐诗体味山西风土人情

  中新网记者 胡健

  来自叙利亚的卫乐手里拿着一张A4纸,上面印着《登鹳雀楼》的中文和拼音,他在为不久后的集体朗诵做着准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首五言绝句。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肤色各异的外国人,站在鹳雀楼最高处齐声朗读,还是头一次。

外国青年学习包饺子。 胡健 摄
外国青年学习包饺子。 胡健 摄

  “感知中国路·黄河三晋行”外国留学生山西文化体验活动正在山西运城举行,在本次活动正式启动的前一天,来自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的87名外国留学生登上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他们一路上走走停停,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并集体朗诵了这首《登鹳雀楼》。

  相较于卫乐的一知半解,来自也门的奥万和达木川在来中国之前,就明白了这首诗的含义。“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景象,是要告诉人们要有不断攀登,勇于进取。”达木川说。

外国青年在王之涣铜像前朗读唐诗《登鹳雀楼》。 胡健 摄
外国青年在王之涣铜像前朗读唐诗《登鹳雀楼》。 胡健 摄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毁于战乱,仅存故址。明朝时期因黄河水泛滥,鹳雀楼故址也荡然无存。如今,新鹳雀楼于2002年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鹳雀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外国青年手中的唐诗。 胡健 摄
外国青年手中的唐诗。 胡健 摄

  在22日晚开餐前,外国留学生还一起学习了包饺子。来自越南的陈文俊常被人认成中国人,但从他生涩的包饺子技术看出,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在我们国家会有包粽子的习俗,但包饺子还是头一次。”从擀皮到包馅儿,满手面粉的他们尽管生涩,但乐在其中。

  23日上午,外国留学生一行又参观了印象风陵渡景区,体验了中国传统的手工剪纸和书法。23日下午,他们前往山西永济市,在普救寺体味《西厢记》里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来中国两年的罗密欧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他所在的赤道几内亚是一个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国家,他说,在赤道几内亚有不少中国人在那里做生意,他希望在中国可以学有所成,将来回到自己的国家,把更多中国的文化带回去。

  阿富汗青年借用了中国成语“气宇轩昂”中的“轩宇”二字作为自己的中文名,希望自己变得“气概不凡”。他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是太原理工大学的一流学科,目前是该校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

外国青年和王之涣铜像合影。 胡健 摄
外国青年和王之涣铜像合影。 胡健 摄

  “中国这些年发展迅速,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这是在很多国家体会不到的。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希望将来毕业之后,可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阿富汗的建设中,同时把中国的学习经历告诉更多人。”轩宇说。

  太原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永忠表示,“感知中国”活动,是留学生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希望此次活动能为山西省乃至国家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感知中国路·黄河三晋行”活动有来自也门、利比亚、喀麦隆、卢旺达、赤道几内亚、阿富汗、苏丹、老挝、越南等2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参与,本次活动是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太原理工大学承办,山西大学协办。(完)

【责任编辑:曾小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