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大马华文教师引领改革 倡导独中办职业教育

2019年11月26日 14:0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1月26日电 据马来西亚《东方日报》报道,从培风中学的工读生到校长,再到退休后义务帮忙,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邓日才在近60年的人生里,坚持为独中和华教作出改革,期望不论成绩好坏的学生,都不会被忽略。

  邓日才家中客厅墙上挂满了奖状,包括培中张雅山精神奖、沈慕羽精神奖、林连玉精神奖、教育局颁发的杰出教师奖等。小时候,他住在森美兰州和马六甲州的边界,家就在山脚下的农地,自小羡慕穿白衣白裤上学的书生。所幸,目不识丁的母亲和在杂货店当店员的父亲,努力让他和兄长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要帮忙照顾弟妹,邓日才11岁才到培智华小上一年级。读了半年,因一家人被迫迁到新村,他转到打坡能宁华小,校长准许他跳班到三年级,不过六年级没有开班,他再回到培智华小。

  “六年级毕业后,我到马六甲唯一的独中培风中学升学,寄宿友人家。当年学费每月10林吉特,数学老师问我要不要帮忙,可以免交学费,我就这样当起工读生,负责各类杂事,驱赶校园草场吃草的牛只、收学费、整理账目等。”邓日才说。

  对邓日才而言,从基层做起并不吃亏。中学毕业后,他尝试报考南洋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成功被录取,靠助学金以及旁人资助,顺利完成4年的大学课程。

  “教育系的教授虽严格,也加深了我对教育系的兴趣。大一那年我也当了教育系的工读生,申请助学金。第三和第四年是培中总务张雅山带我见董事,筹了几百林吉特学费。”邓日才说。

  大学毕业后,邓日才回到培中执教,当过训导主任,也曾留职停薪,以考取马来亚大学教育专业文凭,并成功获教育局录取到国立中学教书。1974年时任校长移居国外,培风中学无人掌校,张雅山曾多次要求他回校填补校长职缺。

  “当年我还年轻,担心与董事们看法不一,所以拒绝。经他多次要求,我写一份建议书,列出22项办学原则,以为不会被接受,没想到他们接受,还在培风中学1975年开学典礼上公布。”邓日才说。

  董事原本要给他3年聘约,但他邓日才答应担一年代校长,作为对母校的回报。最终他仍留下,认真掌校,直到55岁提早退休。他认为,独中校长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因为除了应付学生、董事、教职员外,也要周旋于校友、捐款人之间。

  邓日才说,一般大约20%是成绩好的学生,70%是普通生,10%是成绩较弱的学生。许多人不了解这项理论,在办教育时,只看到资质。

  他认为,西方及传统教育管理可兼收并蓄。他在拟定办培风中学建议书上列出的首项办学原则,是除了文、理、商科外,还开办工艺科,让该校成为综合中学。1987年,培中成为首个开办工科的独中,更带动马来西亚全国的独中。

  “因材施教,我们不能忽略个别学生,要面对全体学生,才能把教育办好。工科生脑袋和手脚灵活,有礼貌有义气,积极回馈独中。偶尔在咖啡店遇到前工科生的家长,他们感谢我建议开办技职教育,让孩子有好成就。”邓日才说。

  邓日才强调,独中要经营,有赖华商的支持。学校培育华商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华人企业经济,他们才有能力捐钱回馈独中,这是重要的关系链。

  “发展最快的国家,技职教育学生占40%至50%。人力资源部今年与董总签署合作协议,让独中技职科学老师到该部受训考取证书。我呼吁全国独中把握这个机会,因为这是受马来西亚承认的证书,学生有更多出路,也留住人才。”邓日才说。

  “有国才有家,有华社,才有华教。我的人生小体会是价值观要善良,要有耐力和坚强的意志,付出一生必然有所收获。”邓日才说。(黄毓萍)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