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创科中心 香港与内地如何协同互补?-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打造国际创科中心 香港与内地如何协同互补?

2022年06月30日 1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香港回归25周年)打造国际创科中心 香港与内地如何协同互补?

  中新社香港6月29日电 题:打造国际创科中心 香港与内地如何协同互补?

  中新社记者 万淑艳

  2020年,由吕维加教授等带领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获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744万元人民币,研究3D生物打印人体组织与器官。

  香港回归25年来,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惠港科技政策,比如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支持国家科研资金“过河”、允许香港青年学者申请国家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对香港开放共享机制等,从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加大对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

  已在香港工作近30年的吕维加教授见证了香港与内地创科合作步伐的加快。他表示,“中央惠港科技政策可以让两地科研机构协同发展,打破合作壁垒,形成合力。”

  粤港澳大湾区也实现了两地科研资金的跨境自由流动。2019年,由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主任兼讲座教授钱培元带领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首期三年共获得广州市政府拨付的1.14亿元人民币科研基金,共支持62个项目,目前即将进入为期五年的建设期。

  钱培元告诉记者,这些经费将帮助团队开展前沿性海洋科技研究,助力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产业发展。他还希望透过国际合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科研人才,把实验室建设成对外合作的窗口。

  创科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推动研发、支持初创企业、培育和汇聚创科人才、优化基建设施配套,建立了完整的创科生态系统,推动创科发展。

  “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自推出以来,获得全球多家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回应,共有28所研发实验室获选进驻。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便是其中之一。该中心执行主任张兆翔表示,中心与香港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入合作和人才交流,致力于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还引进了一批国际人才,吸纳了一批香港本地人才,发挥增量效果,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香港。

  近年来,香港和内地创科协同步伐加快,未来如何推动两地实现更高水平的合作?

  首先,要打通“资源关”。张兆翔认为,可建立更多长效化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更好地实现两地制度规则相衔接,从而加速技术、人才、资本、设备等创新要素共享。

  其次,要把好“人才关”。吕维加建议,要进一步推动人才往来的便利化,从而提升两地合作效率。同时,进一步发挥香港国际化优势,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提升香港创科的竞争力。

  第三,要通畅“转化关”。吕维加表示,要发挥大湾区的协同效应,在区域内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打通香港和内地的技术、产品等认证体系,同时还要拓展国际市场。

  “香港和内地在创新科技领域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和不足,协同互补的空间很大。”在张兆翔看来,香港具有国际化视野,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国际化人才众多,金融体系亦可以为创科发展提供支持;内地则有科研体量、项目体量、市场体量等优势,两地可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放眼全球,把香港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完)

【责任编辑:王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