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侨批30年,他的“废纸片”变成“世界记忆”→

  1995年,热爱集邮和“淘货”的梅州人魏金华在当地一个公园地摊上看到一本《潮汕侨批论文集》,自此打开了他收藏侨批的大门。

  30年来,侨批从鲜为人知到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中国第8项世界记忆遗产。魏金华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侨批研究领域专家。

魏金华。

  如今,魏金华不仅担任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守护侨批这份“世界记忆”,还致力于出版相关著作。

  “梳理这些侨批,整理成资料,留给专业人士去研究挖掘,这是我作为‘草根’收藏家现在能做、也正在努力去做的事情。”在近日的连线采访中,魏金华向小侨说。

  地摊偶遇,开始“废纸片”收藏

  1995年,魏金华在梅城文化公园的地摊上看到《潮汕侨批论文集》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侨批”。

  当时的他热爱集邮,也有一些红色文物收藏,因此经常会到地摊“淘货”。出于好奇,他翻看起这本小册子。

  “书里有两页是彩色印刷,照片就是侨批中很典型的‘红条封’。”魏金华说,邮票与信件关系紧密,出于集邮的习惯,他买下这小册子,开始了与侨批的故事。

  梅州毗邻潮汕地区,是著名侨乡,当地许多人家中都保留着侨批。魏金华判断,这种承载着华侨家庭历史的信件具有收藏价值,于是开始到当地乡村,计划挨家挨户询问收集。

1945年11月26日,广东梅州籍华侨梁炯君从印度尼西亚写给父母的书信。

  “一进村庄,村民见到我一个骑着摩托的外来人,都非常警觉,村里的狗也冲我叫,所以前几次都无功而返。”魏金华说。

  为打开局面,魏金华与当地小贩联络,通过他们更熟悉当地村庄情况的优势收购侨批。“那些年我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都用在了收藏上。”魏金华回忆道。

  收藏之初,魏金华曾遭遇家人的不理解。妻子曾说他收藏的“全部都是没用的‘废纸片’”。但魏金华认为,这些侨批记载了当年一个个梅州华侨家庭的历史故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源。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

  在魏金华看来,一封侨批背后就是一个故事,收集侨批也是细读这些梅州华侨家庭历史的过程。

  一次,魏金华收集到一组81封侨批,都来自梅县城东玉水村的华侨杨露义。他阅读侨批得知,杨露义的哥哥在民国初年意外身亡,留下孤儿寡母。为支撑家庭,杨露义“下南洋”做工,将所赚工钱寄回家中,供养嫂子与侄子。

  魏金华说,这组侨批里每一封都有杨露义对嫂子的嘱咐和对侄儿的关心。除抗日战争后期邮路中断的3年外,他连续28年邮寄侨批与侨汇,未曾中断,期间他一直未曾回乡,但他一诺千金、笃诚守信,尽体现了客家人的传统民风。

梅州侨批,世界记忆——魏金华先生收藏侨批档案展展厅一角。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纾家解难的故事也能在侨批中窥见。魏金华说,侨批中记录下了梅州华侨谢云轩、丘财英夫妇为祖国抗日战争捐款的记录。“虽然他们只是普通的小手工业者,但尽力捐款捐物,不但以夫妇个人以及商号的名义月月捐,还经常以‘特别捐’的名义捐款。”

  魏金华说,谢云轩、丘财英夫妇的真诚奉献和爱国义举,受到了马来亚“森美兰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的嘉奖,也感动着如今看到这些历史的人们。

  梅州侨批,世界记忆

  2008年,已经收藏侨批十余年的魏金华开始参与“侨批档案”申遗工作。为此,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侨批参加广东侨批档案展览,还创办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将自己收藏的侨批免费向公众展出。

  自2010年至2013年,“侨批档案”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与《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中国第8项世界记忆遗产。

  “侨批档案”申遗过程中,梅州市提交了2万件侨批,其中有15500件来自魏金华。谈及参与这项工作的感受,他表示,侨批的价值能够得到认可令他感动,希望这些侨批能够被更多人看到。为此,他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改造为梅州市客侨博物馆,并于2015年正式开馆。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展厅一角。

  此外,魏金华还先后向梅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档案局(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天津邮政博物馆等机构捐赠侨批共近1万件。将辛苦收集的侨批捐出,魏金华并无不舍。他说,若这些侨批仅作为个人收藏束之高阁,就无法真正诠释其“世界记忆”的内涵。

  随着散落民间的侨批逐渐得到妥善安置,魏金华的工作重心也转向对侨批内容的整理分类和深入研究,编辑出版了《梅州侨批 世界记忆——魏金华收藏侨批档案汇编》《梅州侨批故事》等书籍。

魏金华参与编辑及主编的著作。

  在魏金华看来,这些侨批是华侨历史记忆的载体,其深层价值在于从个体层面还原特定阶段的华侨生活。

  “尤其在成套的侨批中,能够看到一个家族的变迁。”魏金华表示,目前他正致力于挖掘侨批中的家族故事,走访这些华侨家族后人,并计划以著书和展览的形式全景化留存和展示这些历史。

  “作为民间藏家,我能做的研究或许说不上多深,但可以尽可能地丰富这些一手史料,为后来的专业研究者提供更多可以挖掘的侨史资源。”魏金华说。

  *文中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编辑:门睿

【责任编辑:史词】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loadmore

加载更多

关注侨网微信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