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打造眼镜产业 浙江小镇写就产品出海“生意经”

浙江台州杜桥镇于上世纪“从无到有”发展起眼镜产业,在数十年的市场变迁中,杜桥眼镜产业形态逐步升级。当下这里聚集的1000多家眼镜企业可生产上万种产品,年总产值超70亿元人民币。其电商线上销售额和太阳镜产量全国占比均超过30%,不少产品还出口至欧美、中东、俄罗斯、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11月25日,游人在中国杜桥眼镜博物馆内参观。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浙江台州杜桥镇于上世纪“从无到有”发展起眼镜产业,在数十年的市场变迁中,杜桥眼镜产业形态逐步升级。当下这里聚集的1000多家眼镜企业可生产上万种产品,年总产值超70亿元人民币。其电商线上销售额和太阳镜产量全国占比均超过30%,不少产品还出口至欧美、中东、俄罗斯、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11月25日,游人在中国杜桥眼镜博物馆内参观。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临海眼镜协会副会长陶永才介绍当地眼镜产业发展初期的业务形态。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游人在中国杜桥眼镜博物馆内了解当地眼镜产业发展历史。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盈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岳生(左)指导工人生产眼镜产品。1977年李岳生利用变卖家畜的资金投资眼镜进行销售,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其转辗上海、沈阳、广州等地销售眼镜,并数次经历生意上的跌宕起伏。如今李岳生开起了自己的眼镜厂,拥有多个品牌,产品市场已遍布全国各地。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工人在生产眼镜配件。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工人在数控机床内加工眼镜镜片。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工人打磨眼镜镜片。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自动化设备快速加工眼镜框。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工人对即将下线的眼镜进行检测。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李岳生查看已下线眼镜产品的细节。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工人集中包装下线的眼镜产品,准备用于下游销售。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中国·杜桥眼镜城十分亮堂。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客商在中国·杜桥眼镜城选购太阳镜。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客商在中国·杜桥眼镜城试戴选购太阳镜。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图为11月25日,中国·杜桥眼镜城内琳琅满目的眼镜产品吸引购买者。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责任编辑:刘阳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loadmore

加载更多

关注侨网微信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