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武林:中华国术之老武术的新传承

  香港武林:中华国术之老武术的新传承

  【解说】近日,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一间多媒体房间里,70多岁的谭德番正在演示一套拳术,他是东江龙形拳的传人,现任香港龙形体育总会执委,他演示的正是东江龙形拳中的经典套路——龙形摩桥。

  【现场】

  【同期】香港龙形体育总会执委 谭德番

  龙形派的拳路大概有18套拳左右,这套就是中上级拳,入门(学生)就是先练三套拳或者基本拳,而这套就是中级拳,是正式入门的拳路了。

  【解说】与其他南拳一样,龙形摩桥拳也注重一触即变,状发如箭。谭德番身穿的特制衣服上,共装载了99个感应点,这些点分布在身体主要关节位置,它能准确反映身体移动轨迹,而两只手上更是高达34个感应点。在这个宽四米长八米的空间里,共安置了24个红外感应装置,谭德番演示的这套拳术将在这个房间里,被动态捕捉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

  【解说】刘智锋是这套动态捕捉系统的技术总监,他介绍,这套系统可以从360度以及每秒120格的速度录制影像,能准确地记录下来整套拳术的每一个运动轨迹,并生成一套3D动态模型,而且精准度非常高。

  【同期】:动态捕捉系统技术总监 刘智锋

  我们将这些搜集的数据,会建立一个三维的模型,就会给师傅看一看,如果有问题的话,他会跟我们说,我们要微调一下,改到它精确为止。我们精度可以达到0.0001毫米,这个精确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高级的,可以得到他的动作和位置。

  【解说】这套系统是香港中华国术总会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合作的项目,香港中华国术总会的创办人之一赵式庆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构建全球首个中国武术活态资料库。

  【同期】中华国术总会会长 赵式庆

  想出一个系统的方法,把传统的武术文化既能记录,又能传承,这是我们的一个挑战。

  【解说】赵式庆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术在香港民间原生态土壤中形成百花齐放局面。随后出现的功夫明星和功夫电影,让世界对于中国人的印象大大改变。直至今日,这些功夫还存在但已奄奄一息,很多习武者是某个拳派或系统的最后传人。以前常见的“天台武馆”、“医馆结合”等,由于种种原因已渐渐消失。从小习武的赵式庆对此深感忧虑。

  【同期】中华国术总会会长 赵式庆

  武术,它是一种身体文化,除了有通过过去写拳谱、枪谱、棍谱等一些文字的记载,它更多的是人传人,心传口授的一种传承模式。传人岁数大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参与的情况下,其实传统的文化、传统的武术,是面临着个一种失传的危机。

  【解说】2013年,赵式庆提出要建立武术资料库,供人观摩和学习,这一提议打破的是“传内不传外”“法不传六耳”的传统教条,所幸赵式庆做了大量的工作后,得到了很多传人的理解和支持。

  【同期】香港龙形体育总会执委 谭德番

  现在时代不同了,因为以前的人比较保守,现在的人开放了,所以这个是应该发扬的。因为要推广武术,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扬,所以公开是没问题的。

  【解说】资料库累积至今,已经记录下约160套南北武术门派不同的拳术、器械套路,约50名传人参与此项工作,涉及拳种超过20個。

  【同期】中华国术总会会长 赵式庆

  通过这样的人体动态捕捉,跟城市大学(合作),我们尝试构建的香港武术活态资料库,其实我们所能研发出来的文化产品,或者是文化内容,包括展览,包括出版的书籍,包括其他的教学科研内容,非常丰富。

  【解说】这些成果成为香港武林最珍贵的资料。2016年,中华国术总会联合其他几家机构推出了全球第一个新媒体功夫展览,随后又在全球多地举行了展览,受到很大关注。赵式庆说,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是一个可以成为专门研究的跨学科专业。

  【同期】中华国术总会会长 赵式庆

  香港功夫来自中国的武术文化,它是一门学问,它是一个跨很多不同学科的、很专业的研究课题。它传承于中国自古以来,形成很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

  【解说】赵式庆期望,未来这个资料库完成后,会将资料库平民化,这些功夫“秘笈”存放于互联网平台供世界各地人士参考和学习,并通过各种展览来推广,“功夫要有人学习才能真正的传承”。他希望中国武术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能够回归本位,即达到古代“文武合一”的全人教育,也希望武术文化在保留自身多样性的同时,去重新构建及实现系统发展。

  记者让宝奎 胡定轩 李柏鸿 香港报道

【责任编辑:齐倩茹】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loadmore

加载更多

关注侨网微信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