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化推动韶关农业发展

    
    
    自1997年开始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以来,地处粤北山区的韶关市,在短短5年时间内,就发展了一大批农业企业,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带动了全市20多万农户。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推进了韶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2001年,韶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3元,比1996年增长57.4%。目前韶关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由点到面,渐有星火燎原之势。
    
    六大支柱撑起产业化“大厦”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办好农业重点支柱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为此,他们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发展优质谷、蔬菜、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和竹业这六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经济比重约占该市农业经济比重的80%。通过这些主导产业的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并进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格局,由于有龙头企业牵动,零散农户的生产纳入产业链条,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从而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局面。
    
    据了解,韶关市市级的30家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按照以“龙头”牵动基地,基地又连接千家万户,从而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这种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仅2001年,这30家农业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就达19.2亿元,带动了紧密型农户1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每家农户平均可增收2578元。通过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对于振兴一方经济,加快农民致富很有效果。
    
    始兴县金兴茧丝绸有限公司是通过发展桑蚕来制作丝织品的一家企业,其产品全部外销欧洲和日本市场。该公司负责人龙毅强告诉记者,丝织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一家一户在发展桑蚕养殖方面很难适应市场瞬间的变化,所以在蚕茧销售方面需要企业帮助;而企业也离不开农户,企业为了保证蚕茧的来源,就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农民利益。该企业和农户已经建立起“利益共同体”,他们通过和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合同,解决他们的“卖难”问题,从而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安心搞好种桑养蚕生产。
    
    农业产业化结“硕果”
    
    2001年,韶关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88.64亿元,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几十倍;农村7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奔康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也由改革开放前的8416调整到目前的4456,今年可望调整到4258。通过这些数据的今昔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韶关人思想观念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的变化。
    
    目前,韶关已建成了100万亩的蔬菜、90万亩的优质稻、25万亩的优质黄烟、30万亩的特色水果、150万亩的毛竹、丛生竹和300万头的优质生猪等一大批高起点的农业商品基地;在品牌方面,白马牌油粘米、金友牌香米、曲宝牌重阳花生等5个国家级名牌已经闻名中外。记者了解到,仁化县抓了霞山黑山羊的养殖并形成了规模和品牌,虽年养殖量已达5万头,但要货的人仍很多,有些订单来了都不敢接。南雄的白果远近闻名,现已种植了10多万亩并逐渐投产,成了当地企业致富、农民增收的“摇钱树”。记者采访韶关市牧科种猪场时,负责人邝旺祥正忙得不亦乐乎!该场有5条生产线,共有5万头猪,其中的一条生产线专门出口澳门。因品牌打出来了,现在要购买种猪苗的人很多,同时也带动了数千农户,为他们创收不少。
    
    韶关与珠三角相比,虽然经济上相对滞后,但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劳动力资源,又临近珠三角和港澳,有后发竞争优势,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化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相信,随着韶关市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韶关农业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02-11-14
    
    




地址:广东省韶关消雪岭华侨茶
   场(华侨管理区)
邮编:512134
电话:0751-6635552
传真:0751-6635121
   0751-8763922
联系人:赖成权场长(书记)
    曾庆金副书记
    陈启欢副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