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统战-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画说统战

2022年09月13日 09:14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本版图片由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提供(除署名外)

  种玉堂

  种玉堂坐落在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是漳浦蓝氏也是台湾漳浦蓝氏宗亲的总祖祠。漳浦蓝氏历史上最显赫的当属清代蓝理、蓝廷珍、蓝鼎元,分别被康熙、雍正、乾隆誉为“平台首功”“治台名将”“筹台宗匠”,为“保卫台湾、开发台湾、治理台湾、建设台湾”作出卓越贡献,被后人称为“蓝氏三杰”。在台湾的蓝姓宗亲现有5.6万多人,散居在台北、高雄等地,大部分属漳浦“种玉堂”蓝氏的后裔,“蓝氏三杰”的故事在台湾传颂,并吸引许多蓝氏宗亲千里迢迢回种玉堂寻根谒祖。

  晋江经验馆

  晋江经验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介绍“晋江经验”的专题馆。共6400平方米的展览展示区,通过影视、珍贵图片、实物展示和情景再现,展示了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的实践探索,以及晋江市践行发展“晋江经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尤溪朱子文化园

  尤溪朱子文化园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中心、中华朱子学会研究基地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平台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论坛》,致力深化两岸交流、促进融合发展,成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基地。

  武夷山朱熹园

  武夷山朱熹园又称武夷精舍,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创建,是他生活、著书、讲学长达40余年的地方。如今,这里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也被誉为朱子理学的“摇篮”。

  福建武夷山朱子文化底蕴深厚、朱子文化遗存丰富,在两岸朱子文化交流方面独具优势,被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和朱氏宗亲寻根拜祖、旅游观光之地,每年吸引大批台湾同胞以及东南亚宗亲侨胞来访交流。

本报记者 王东明 摄
本报记者 王东明 摄

  福建平潭68海里景区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68海里景区位于澳前镇东澳村,景区主岛是猴研岛,这里与台湾新竹南寮渔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用花岗石围砌而成的一枚邮票已成为岛上的打卡胜地,来到猴研岛的游客无不在此留下各自靓丽的身影。

本报记者 张斌 摄
本报记者 张斌 摄

  福州三坊七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坐落在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志士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等。

  作为福州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也充满“统战元素”。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总部就在黄巷72号。福州台湾会馆、福建华侨主题馆、福州畲族馆等坐落于此,唯美客文创聚落成为福州鼓楼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

本报记者 王东明 摄
本报记者 王东明 摄

  厦门大学校史馆陈嘉庚雕像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卓越贡献,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为兴办学校,特别是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倾注了大量心血,培育了众多人才,被师生尊称为“校主”,在海外侨胞中树立了为祖国、为家乡兴办教育的光辉榜样。

本报记者 王东明 摄
本报记者 王东明 摄

  莆田湄洲岛妈祖雕像

  莆田湄洲岛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诞生地和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信仰历千年而不衰,妈祖宫庙遍及世界各地。妈祖文化体现了“立德、行善、大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精神纽带。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从湄洲妈祖祖庙直接或间接分灵的妈祖宫庙近万座,遍布五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图为莆田湄洲岛妈祖雕像。

蔡昊 摄
蔡昊 摄

  台品樱花茶园

  福建漳平市永福镇的台品樱花茶园,是福建台品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由台商谢东庆于1997年投资兴建,占地面积1300亩,总投资1.2亿元。茶园主要种植软枝、金萱、翠玉、四季春等台湾四大乌龙茶良种;同时,套种绯寒樱、中国红等樱花品种近万株,是海峡两岸茶业合作重点示范基地。近年来,该茶园以樱花种植规模全国最大、时令全国最佳、景观全国最靓的“三最”品牌,成为“大陆阿里山”永福镇一张新名片。

  宁德赤溪村

  1995年5月,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户畲民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全部迁到赤溪村中心地带,住进了砖混结构两层新楼房。此后的20年,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民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历经“输血”就地扶贫、“换血”搬迁扶贫、“造血”产业扶贫,“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赤溪村如今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路子。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