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侨乡江门多途径保护利用海丝史迹

2019年04月11日 11:2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年内开展海丝游径线路设计,建设展示场馆、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文旅融合
  江门多途径保护利用海丝史迹

  在广东省台山市上川岛新地村天主教堂遗址内,新改造的海丝博物馆静静矗立着,年内将试运营,届时,更多市民能从中了解江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和故事。

  江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海丝史迹是江门特殊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海丝文化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让其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对于江门来说尤为关键。

  近日,以《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实施为契机,江门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采访调研活动,对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新地村天主教堂等入选第一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的海丝史迹进行调查研究,为深化江门海丝史迹的保护与利用寻找破题方向。

  海丝博物馆拟于年内试运营

  海丝史迹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利用。在新地村天主堂遗址,神父楼的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笔者看到,修复后的神父楼外墙为青砖铺设,楼内的门窗开关都保留了原有设计。遗址内,有专人负责监测和记录来客。

  近年来,包括新地村天主堂遗址在内,江门的海丝史迹得到了更有力的保护。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门着力提升文物保护级别,大洲湾遗址、新地村天主堂遗址、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广海卫城城墙遗址及“南海Ⅰ号”水下文物保护区已列入广东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推荐名单并进行公示。同时,江门还强化海丝遗产点的日常监测数据采集及基础数据库录入工作,加强游客量及日常监测任务的采集。

  走进海丝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江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故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科技“回到过去”,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情和魅力。近年来,江门正逐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海丝遗产展示利用问题,海丝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个展示场所。据台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江门海丝点文物保护工程以及海丝博物馆布展工程已基本完成,海丝博物馆有望在今年内试运营。

  海丝史迹展示场馆的发展让人们喜忧参半。喜的是,从无到有,海丝史迹的文化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利用。忧的是,海丝史迹保护经费保障来源单一,在资金、人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展示场馆该如何持续运营?

  一位不愿具名的文保专家建议,海丝史迹展示场馆可尝试通过托管的方式进行“脱困”,“可尝试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通过专业的管理机构开展藏品鉴定、保管保护、陈列展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业务活动,更有效地调动相关的文化资源。”

  强化学术研究让文物“说话”

  每一处史迹都是海丝故事的讲述者。在位于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碗碟山、瓦片岩、旗岭一带的官冲窑址,新会区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生动地向访客介绍了官冲窑址的历史:“载满碗、盘、罐、盆等的小船从官冲窑址周边出发,沿着河流和海,把这些产品送到新会及广东沿海地区,部分产品还销到海外。”

  官冲窑址记载了唐代新会的历史,是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商贸文化遗产之一,为研究当时新会陶瓷手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实证。如今,官冲窑址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为更好地进行保护,窑址已进行了复填,窑址周边已围蔽保护。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延伸领域。目前,包括官冲窑址在内的海丝史迹已得到相对完善的保护。在深化海丝史迹研究方面,江门海上丝绸之路多媒体资源库建设项目已获得文化与旅游部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项目立项,将收录、整理有关江门海丝的地方文献资料,并制作音频资源。另外,江门还组织编制乡土文化教材,纳入海丝文化的相关内容。

  但这远远不够。当前,江门对相关的文化研究仍未深入开展,关于海丝史迹的历史研究资料稀缺,海丝史迹的文化底蕴仍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想要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保护海丝史迹,首先要做好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海丝史迹的文化内涵,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文化故事让群众了解并自觉保护海丝史迹。”林文斌说。

  江门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叶娟也认同这一观点。“对此,我们去年在江门市博物馆国学堂举办了江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同时,还举办了江门五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力求讲好海丝故事。”叶娟介绍,下一步,江门市博物馆还将推动海丝文物专题展览下乡巡展,探索开发江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调动海丝史迹点周边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打造本地特色的海丝游径

  解答好海丝史迹保护与利用这道难题,不仅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具体思路。

  在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不少历史爱好者慕名而来,了解崖门海战的历史故事。“海战的故事,宋玉玺的传说、人物故事等引起了游客的兴趣,我们也逐渐打响了文化旅游品牌。”旅游区相关负责人说。

  崖门海战不仅是中国历史,更是东南亚乃至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其对东南亚社会的影响持续至今。中山大学教授牛军凯研究认为,宋朝败亡后,宋人大量逃亡至东南亚,说明宋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崖门海战的历史遗迹是江门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见证。

  对此,江门提出要整合海丝文化遗产,打造本地特色的海丝旅游游径,崖门海战游径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江门将根据前期完成的文化遗产游径资源调查,开展文化遗产游径线路设计工作,以打造海丝游径兼崖门海战游径为重点,完善游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游径宣传交流活动。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既让文化更加富有活力,也让旅游更加富有魅力。台山市川岛镇社会事务办主任马晨淳负责海丝史迹保护各项工程的保障协调工作。对于海丝游径兼崖门海战游径的建设,他充满期待,“打造海丝游径兼崖门海战游径,首先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的精品,也要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

  拥有独特的海丝文化资源,江门应如何更好地打造海丝游径兼崖门海战游径?

  五邑大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伍锋建议,旅游产品的搭配和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要有主有次,“把有差异性的次成熟资源和主打的资源穿结,更能让旅客接触到更丰富、更饱满的江门。另外,这样也把资源链盘活了,成熟与次成熟资源可以一并带旺。”

  ■链接

  为海丝史迹撑起制度“保护伞”

  《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的实施,将为江门海丝史迹撑起“保护伞”,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那么,《条例》的出台有何过程?又有何亮点?

  《条例》立法课题组成员、中山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莫廷婷介绍,2016年8月30日,江门市出台了政府规章《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下称《办法》)。此后,为进一步加强江门海丝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该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在完成《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后,江门市文化主管部门委托中山大学法学院开展《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其后,该文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批。

  经反复修改后,《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2019年3月1日正式实施。同月4日,根据条例要求,江门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批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

  “《条例》设定了保护名录制度,明确了海丝史迹保护名录编制及核定要求,以及海丝史迹保护名录的内容。在起草时,我们考虑到现有海丝史迹将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也考虑到新发现海丝史迹的可能性,所以设立名录,对海丝史迹进行灵活增补。”莫廷婷解释,此外,条例也明确说明对海丝史迹制定的保护规划应当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衔接,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南方日报记者 戴惠甜 通讯员 陈嘉敏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