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文博会看非遗产业化:从“景区文创”到“大师定制”

2019年05月22日 09: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文博会8号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手工银壶制作者十分投入。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文博会8号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手工银壶制作者十分投入。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文博会看非遗产业化突围:从“景区文创”到“大师定制”

  南方日报记者 何雪峰

  在今年文博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剪纸、扎染、银器、油纸伞、陈皮、茅龙笔……大量的非遗产品齐聚,众多的非遗传承人坐在展区里忙着手里的活计,应对来往的参观者。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生根于先辈的劳动与生活中。但如今,非遗作品大多脱离了当代的生活场景,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较远距离。

  因其珍贵,非遗需要传承;也因其脆弱,非遗的传承需要创新。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得以一窥当前非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困境与突围。

  困境:手工制作价格高昂传统产品脱离时代?

  “这把壶叫做护身壶,它代表族人保佑平安、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在清远展区,省级非遗项目瑶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唐大打十斤先生,正拿着小锤认真地敲打着银器,他的左手边就是摆满银器的柜子。

  唐大打十斤告诉记者,瑶族的每一件作品上都有图腾,每一个图腾都有一个故事。但这些图腾往往局限于少数民族文化圈,很难被认知并接纳。这也使得瑶族银饰产品的销售渠道局限于族内自用,或者开发些许文创产品在景区销售。

  不同于瑶族银饰困于销售渠道狭窄、文化圈层闭塞,璞真扎染和分水油纸伞面临的困境是:传统技艺与经济效益、时代审美之间的矛盾。

  过去,璞真扎染只有蓝色。因为是纯植物染料,扎染作品的色彩也不如化学染色鲜艳。扎染需绘图、扎花、脱浆、染色、漂洗、晾晒、拆线这7步,不仅耗时,而且需要重复浸染、氧化,共20多道工序。工艺的复杂也意味着成本的高昂。

  另一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尼龙折叠伞的兴起,完全依靠手工精雕细琢的油纸伞经营愈发困难。手工生产分水油纸伞,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10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单是各种零件就达80多种。制作完一把伞大约需要半个月,因此经济效益很低。

  创新:保留技艺,突出实用、审美价值

  2003年,璞真扎染选择了创新。通过选用不同的植物作为颜料的原材料,璞真扎染开发了多种颜色,并设计了围巾、衣物、装饰品,甚至还有沙发套和床品。

  “我们买下了一间厂房,建了一个博物馆。”璞真扎染博物馆第十九代传承人段袁告诉记者,为了让扎染技艺被更多人所知,博物馆将扎染体验制作与旅游相结合,游客可以动手参与扎染过程,了解扎染知识。

  如今,分水油纸伞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了内涵与功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毕六福介绍道,自己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传承油纸伞这门手艺,并为油纸伞注入了新颖的时尚元素。

  在毕六福的油纸伞网店,记者看到伞面元素除了梅兰竹菊、水墨、樱花等古风设计,还有卡通、cosplay等元素。“当时儿子想传承这门手艺,其实我很反对。”毕六福表示,但如今经过儿子的创新后,油纸伞获得了新的生机。“深圳的华为还曾在我们这里定了很大一批伞,作吊顶装饰。”

  比之扎染与油纸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美银楼第七代传承人熊福章,已经将家族传承的手工银器技艺发扬光大。作为深圳庆美珠宝集团创始人,熊福章2010年来到深圳,从1家店发展到全国连锁300多家店,目前是罗湖区的重点非遗文化产业项目。

  “我们注重品牌、传承和工艺,忠于私人订制理念,也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熊福章表示,公司定位于大师手工高档生活银器,设计符合现代审美,还可以作为艺术品传世。

  对于非遗创新,熊福章表示,庆美银楼有变与不变。变的是,产品设计、使用场景更符合现代需求;不变的是,非遗传承的历史记忆、精湛技艺保持原汁原味。

  突围: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非遗+”

  企业做大后,熊福章并不安于自扫门前雪。他设立非遗传承基金,“我们每卖一件产品,就拿出定额的钱,帮助传承较难的大师。”据了解,2018年基金会资助了5位非遗传承人,同时协助他们进行宣传推广,进行产品升级创新。

  此外,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熊福章与深圳市技术学院合作,联合开办培训班。“我们邀请非遗大师去学院授课,再把学生派到大师的家乡去实习,回来后与大师一同合办大师工作室。”

  熊福章介绍道,这样由学生作为大师工作室合伙人进行操办,非遗大师可以不定期进行指导,联合开发产品。同时,这一模式也为非遗技艺培养后备人才。

  此外,非遗保护与非遗的产业化还有更多元的力量介入。在今年文博会特设的“非遗+”创新体验展示区,展示了一档科技赋能区域非遗保护的项目——《鹏城有非遗》。

  在现场,记者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百度手艺人及百科博物馆的内容展示。据了解,该项目围绕区域性质的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百度的技术与平台,助力深圳市在文化方面的数字化档案建立和AI传播。此后,还将上线深圳非遗数字博物馆,展开一系列全城文化活动,打造鹏城非遗IP。

  “非遗+”这一概念,无论对于艰难求存的非遗传承人,还是已经成功突围的非遗企业家,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从科技到科普教育,从设计到跨界对接,社会与资本力量的适当介入,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更能推动非遗产业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健。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