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广东前列 文化焕光彩-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广东前列 文化焕光彩

2020年11月11日 10:2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全省前列 保护活化成果多,吸引年轻人关注

  银信蕴侨情 活化焕光彩

  “逛完博物馆才知道,原来银信侨批与我们有着这么深的关系。”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江门台山市民雷先生带着孩子来到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参观。每逢节假日,这里便热闹起来。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在江门五邑地区,“侨批”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银信。它见证了江门五邑老一辈华侨华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爱国爱乡爱家的家国情怀。

  近年来,江门在银信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活化中开展了丰富的创新实践:征集修复银信文物、通过数字化手段整理汇编、建起银信博物馆、举办“少年中国说”华侨书信朗诵会,组织青少年诵读银信……一项项有力的举措,让银信焕发出新生机。

  江门提出,要讲好五邑大地侨批记载的家风故事、爱国故事、民族故事。侨批既是五邑大地留存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联结海内外华侨华人沟通交流的情感纽带。江门要竭尽所能,收集保护,以更多的投入、更好的技术手段对侨批进行收集保护;要夯实基础,深入研究,把侨批理论研究做深做透,把故事讲细讲好讲生动;要活化包装,整合更多潮流的方式将侨批故事包装传播,让侨批走出“深闺”;要以平台思维,创新运作,建立相关协会,搭建展示、交流等平台,探索侨批文化价值,把官方、民间的侨批“串珠成链”,推动侨乡文化走出去。

  创新▶▷让银信文化可触可感

  银信是连接海外华人与家人、乡邦的核心纽带。银是华侨的血汗钱,除了主要用于赡养国内眷属的生活外,还包括投资实业和兴办慈善公益事业;信是华侨对亲人的情思,还记载了华侨华人对国外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诸多方面的认识以及他们对处理家庭、家族、村落事务的意见。

  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五邑银信是重要组成部分。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都,拥有着数量多质量高的银信。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提供的各收藏机构列入侨批申遗文本中的侨批数量资料显示,约15万份侨批列入侨批申遗文本,其中江门就有约4万份。

  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一直以来,江门都在加强对银信的保护,系列措施不断出成效:在开平碉楼申遗和华博馆两大文化工程中抢救、征集到大量银信;在侨批方面的获奖研究数量多;获得并完成全国首个侨批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率先开展银信的跨国家、跨族裔比较研究……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广东华侨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说,江门有关侨批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侨批征集力度比较大,保护利用活化成果显著。

  对银信进行合理活化利用,也是一种保护。在江门,银信文化保护活化已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高校师生通过校本课程了解银信。五邑大学开设面向学生的课程《侨乡文化通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编写侨乡文化校办教材。

  博物馆观众在小游戏中深化对银信的认识。阿拉伯数字“1”写为“〡”,数字“4”写为“〤”……江门市博物馆开展快速记忆银信中数字书写方式的互动小游戏,吸引年轻观众关注银信。

  游客、市民可通过文旅互动零距离感受银信。漫步银信纪念广场,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银信柱按照爱国、教育等不同主题展示银信文化,无形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及文旅集团推出一系列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创产品;台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精彩侨乡”App专门设置“云书信”栏目,展示“最美家书”。

  共享▶▷民间力量参与保护

  这是一封残破的银信,两面都有字,修补颇为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把信上的字粘掉或者剪掉。台山银信收藏家李柏达小心翼翼地修补着破损的银信。

  在江门台山,李柏达是声名颇响的“银信痴迷者”。他收藏了数千封银信,走访各地研究这些泛黄的信件,理清邮路、找寻华侨后人、挖掘其中故事,并将研究所得著书记录。他的著作《世界记忆遗产:台山银信档案及研究》获得“中国2019世界邮展大银奖”,这是江门地区首枚世界邮展奖牌。

  保护和研究银信文化,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也离不开像李柏达一样来自民间的银信收藏家的支持。“挖掘保护五邑银信侨批需官方和民间加强合作。”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说,多年来,江门市政府部门、学术界和民间藏家等各方力量一直默默为挖掘和保护五邑银信努力。

  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是其中之一。罗达全的曾祖父和外曾祖父都是海外华侨,曾下南洋打工。“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一批侨批,儿时记忆涌上心头,便开始收藏银信。”罗达全说,其收藏的银信,有5件被选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世界记忆类遗产文本。此前,在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江门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世界记忆遗产‘五邑银信’与抗战”展览中,罗达全还将自己珍藏的藏品展出。

  罗达全收藏的银信不仅用于展览,还用于各种侨文化活动。去年,“少年中国说”——月是故乡明2019华侨书信朗诵会在开平碉楼举行,江港澳青少年学生,美国、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籍华人华侨代表,国内朗诵名家汇聚一堂,用朗读华侨家书的方式与华侨先辈作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现场不少诵读的华侨书信都来自罗达全等民间收藏家。“朗诵会活动非常好,我们也很支持。希望活动应该更多地举办,并把它推广到海外去,让更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罗达全说。

  近年来,江门通过办展览、举办侨文化活动等方式,邀请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到银信的保护活化当中,越来越多像李柏达、罗达全一样的民间收藏家有了更多平台与机会,更好地向公众展示其收藏的银信。银信保护活化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展望▶▷打造“中国侨都”名片

  “亲爱的姑姑,上次一别,我们已经很久没见了……台山现在的变化很大,让我和你说一下。”这是台山台城二小的邝翊昕在“知台山 晓文明——银信传情 接力台山”书信节活动中,给其在国外的姑姑写的一封信,说了家里的不同,说了台山的变化。“希望姑姑看到信的时候,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家乡的变化,能感受到我的真诚邀约,能回来台山走走。”邝翊昕说。

  建立银信博物馆、举办银信展、开展书信节……江门致力于让银信文化与文旅项目结合,让银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推动银信文化走出深闺。

  2015年,“金山伯的荣耀——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首站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北京)开展。近年来,该展览陆续在全国巡展,先后走进武汉、广州、山西、云南等地,全国巡展10余次。此外,江门先后在香港、澳门举办的专题展览中均有银信部分的专题展示。

  结合银信文化特色,江门还创作了一批旗袍秀、儿歌、歌曲等优秀文艺作品。台山就创作了《茉莉花开银信来》歌曲,在悠扬的音符中融入银信文化元素,在歌声传唱中让银信文化走得更远。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石坚平认为,银信活化的意义在于通过讲好“银信故事”来讲好“侨乡故事”,建构完善侨乡文化品牌,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对侨乡文化的认识、认可和认同,把银信故事讲细讲好讲生动。

  接下来,一系列更具体措施将持续推动讲好银信故事。比如,江门市博物馆将继续通过展览(设立专题展、巡回展览)宣教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银信文化。台山市将打造台山市博物馆群,配合台山市全域旅游,形成独具特色的台山博物馆群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多角度地去了解台山,学习台山的华侨文化、银信文化。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