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佛山办博物馆:抵押家产也要抱得国宝归-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收藏家佛山办博物馆:抵押家产也要抱得国宝归

2020年11月11日 11:0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在“第二故乡”佛山,丁方忠办起大观博物馆

  抵押家产也要抱得国宝归

  黄调灯光笼罩下,一个个胡人骆驼俑如同穿行在西北沙漠中的西域商队,有的裹着厚重的棉袄,有的袒露着胸膛……这是广东大观博物馆在展厅里营造出的沉浸式场景,把沙漠“搬”到博物馆里。布展创意来自该馆馆长丁方忠,他常说自己只是个“仓管员”。

  业内都喊他“老丁”,不是因为年龄,而是收藏资历深。从早期的钱币收藏到迷恋上青铜器,丁方忠曾在两三年内将近400面铜镜收入囊中;因为在海外藏品展上看中一个鼎,不惜将公司抵押给银行、贷款数千万元,让国宝回家……

  2017年,丁方忠将多年收藏悉数捐献,在多年来创业的“第二故乡”佛山建起一座非国有博物馆。他一直梦想着,能把博物馆打造为大湾区的“城市会客厅”,让更多湾区人走进博物馆,欣赏中华文物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程钰琳

  线装书里翻出古钱币

  千灯湖畔,三层高的大观博物馆占据了极佳的地理位置和视角。每天傍晚,丁方忠喜欢独自沿着湖边走一圈。两年前,他向南海区政协提交过一份议案,建议围绕千灯湖打造成博物馆带。随着广东大观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的落成开放,游人渐多,丁方忠的设想正在慢慢实现。

  “我的收藏是从古钱币开始的。”丁方忠指了指独立成栋的岭南金融博物馆,里面的藏品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式钱币。

  13岁那年,丁方忠在爷爷的书房里翻书,随手拿起一本破旧的线装书,几张纸钞从中散落。“小时候生活很困难,最馋的就是包子。”他高兴坏了,捡起一张面值5万元的旧纸钞,赶紧揣着去买包子吃。

  卖包子的人摆摆手:“这是张老钱,现在不能用了。”包子没买成,丁方忠却第一次对旧物有了概念。他回到家,把线装书里的老钞票通通翻了出来,足足100多张,铺满了整张书桌。爷爷告诉丁方忠,那张面值最大的5万元钞票,名叫“关金”。在民国时期,因为经济面临崩溃,通货膨胀,1万块钱在头一天可以买一袋米,第二天就只能买半袋了。丁方忠听得入迷,也渐渐开始收藏起了各式的钱币。

  2009年,丁方忠和其他钱币收藏家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首届历代纸钞展览会”,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庆典的献礼。也是因为这次展览,丁方忠开始从纸币收藏走向青铜器收藏。他记得,很多文博界的专家都去了现场。在交流中,丁方忠感觉自己的收藏视野被打开了,尤其是艺术门类中被称为“吉金”的青铜器,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

  “中国的青铜、欧洲的雕塑、埃及的建筑,是至今我们都难以超越的艺术瑰宝。”丁方忠在复杂的青铜器门类中,对青铜镜首先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在好友冯毅的带动下,2008年中拍国际的春季拍卖会,丁方忠花40万元拍下了汉代六乳神兽镜、唐代海兽葡萄镜两面铜镜。回到家,他与妻子一起研究铜镜如何制模、抛光、打磨,辨析铜镜上的铭文。“当时觉得,好像比研究纸钞更有意思。”

  后来,丁方忠还寻觅到一件珍稀的汉代铜镜——“四夷降服中国宁”铭七乳瑞兽纹镜,展陈在大观博物馆内,这里集中展示了他继钱币之后收藏的大量青铜器。只见这面铜镜上的铭文包含“中国”二字,清晰可辨,这在古代青铜器中非常罕见,也因此被屡次借展至广州博物馆等地。

  “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可见一面铜镜也寄托了百姓对疆土安定、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丁方忠说。

  丁方忠研究铜镜的浓厚兴趣,也是因为受到清末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收藏家罗振玉的影响,他在《古镜图录》对中国古代铜镜如是描述——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为了把这三点钻研透彻,丁方忠在两三年内收入了近400面铜镜,不仅品种较全,每个品种系列的藏镜品相都是镜种的上游。他也因此练就了看镜的老辣眼光,一面镜子上手,不出一会就能分辨其朝代、真伪、价值,每天都有一拨又一拨的人带着铜镜上门给他看。

  如果说纸钞引入门,那在丁方忠看来,对青铜镜的收藏则直接推动他收藏理念的系统形成,强调美、真实、精美、稀少。因此在广东大观博物馆的常设展中,青铜镜主题馆中的150多面藏品从春秋战国跨至清代,或造型别致、或铭文独特,每件铜镜背后的动人故事和传说,丁方忠都能娓娓道来,“于我而言,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与“镇馆之宝”一见钟情

  大量收藏铜镜后,丁方忠萌生了建博物馆的想法。“我不想让子孙只在教科书上读历史,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2010年,丁方忠在企业内部开辟了一个展览馆。由于条件限制,没能对公众开放,只作内部交流所用。有不少省市给丁方忠抛来绣球,希望能引进他的博物馆。2017年,他最终决定与佛山南海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把自己的宝贝们悉数搬到了千灯湖畔。“这里是我的第二家乡,我的企业也是从这里起步的。”丁方忠说。

  和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不同,经国家和省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对馆藏文物的定级,大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非常多,达到750余件,甚至超过了许多国有博物馆。熟悉丁方忠的人都知道,他对美学有着一股执着,展示出来的藏品必须是“美”的,让观众在这个环境中静静欣赏这些文物,感悟背后的美学。受场地限制,丁方忠的博物馆里目前展出的只占他藏品的四成,更多“宝贝”在库房中等待机会。

  开馆之前,丁方忠曾去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取经”。在日本,他被深山中的美秀美术馆深深吸引,整个馆面积不大,但是把馆藏最有特色的展品呈现得恰到好处,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一流的博物馆不一定大,但是要找准自我定位,馆藏要有特色。展品和展览不在多,在精,避免千馆一面。我的博物馆就是要拿出最重磅、最高品质的青铜器展品,培养大众的审美趣味。”

  2011年,丁方忠在国外一个展览上看到了一个器型巨大的青铜鼎——春秋时期的交龙垂鳞纹青铜鼎,这件宝贝早年被比利时著名收藏家吉赛尔·克劳斯珍藏,无论是铸造水平还是工艺都让他过目难忘。一面之缘,丁方忠决心要将这个“国宝”带回家。

  丁方忠辗转找到了这位收藏家,试图表达购买的意愿。“当时她不是很乐意,但也没有一口回绝。”经过多次商谈,对方最终开出的价格让丁方忠有点吃惊。当时丁方忠经营的科泰公司尽管规模很大,但从他账面上可调动的资金来看,仍然相差甚远。他开始整夜整夜失眠,心里只想着怎么凑出这笔钱。最后,丁方忠想了个法子,说服对方接受分期付款的形式,在交了首期的3000多万元后,又把公司抵押给了银行。“我这辈子,没有供过楼、买过地,唯独这些收藏品,我是一点点供回来的。”

  丁方忠记得很清楚,2013年的春节,这件青铜鼎从比利时漂洋过海途经香港,最后到达佛山。打开箱子的那一瞬间,他感觉一年多来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镜子里的自己,已经添了几缕白发。

  目前,全国博物馆只展出4个这样的青铜鼎,而丁方忠带回国的这件最为完整,没有破损和修复的痕迹。作为镇馆之宝,它被小心翼翼地套在独立展柜里,在展厅入口处,接受人来人往的“检阅”。听闻这段故事的人,无不发出慨叹。

  丁方忠一直觉得,博物馆不同于考古所,很难成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机构。相较于做科研,博物馆更应该是办给观众看的,馆藏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灵魂。所以他不吝于把珍稀的藏品悉数拿出,送到鉴定站接受文物定级。定级、入藏博物馆,这意味着这些他积攒许久的藏品将从私藏捐献、转变为社会共享的国有文物,此后不得转让,其中就包括这件“镇馆之宝”。

  丁方忠说,自己最近又迷上了汉唐盛世中有雕塑艺术特性的一些藏品,正在为新展做征集,他相信不会让公众失望。

  ■对话

  博物馆是古物最好的归宿

  南方日报:在建设“人文湾区”的背景下,对大观博物馆未来有何畅想和计划?

  丁方忠:大观博物馆地处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地带,我们希望能把博物馆打造为大湾区的一个“城市会客厅”。目前只有40%的藏品得以展出,其实我们不仅有汉唐丝路文物,而且还有非常丰富的宋代碑刻,不乏欧阳修、杨万里等大家的作品,足以策划一个宋代文化主题的展览或场馆,但由于场地限制未能实现。所以我们非常希望有机会打造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配置的高质量新馆,未来让库房里的珍贵文物全都能进入展厅。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收藏家的身份?

  丁方忠:世有千年物,哪有百年主。我们做收藏的,只是仓管员,一定要这样定位。我不觉得自己是企业家,但我自认是收藏家。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社会的,应该集中在一起,发挥它最好的社会效益。而博物馆就是所有古物最好的归宿,无论国有或是非国有博物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国家、民族留住文脉,突破自我的藩篱,这就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