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留客村的前世今生-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海南琼海留客村的前世今生

2021年05月06日 13:51   来源:南海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海南日记|刘大先:侨村的前世今生

  2021年5月5日星期三 晴热 琼海·博鳌镇留客村→定安文笔峰

  金海岸酒店位于万泉河入海口,顺流回溯7公里左右的流马河与万泉河交汇处,有一个河中洲,从元代起一直到1957年都是乐会县城的所在地。万泉河南岸坐落着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是留客村。之所以叫留客村,是因为旧时邻近乡人到县城赶集,多从这个村的渡口摆渡登岸,有些乡民为赶第二天的早集,常在村里投亲寻友留宿,久而久之,便得此名。

  乐会早已不再是县城,而我们今日到留客村主要是看蔡家宅。蔡家宅是蔡氏兄弟住宅的合称,其中以蔡家森宅最为轩敞高大。从外面看,在槟榔树环绕中尤有南洋风味,建筑融合了中式传统的民房构造与檐窗样式,而立柱花栏又有西式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飞檐翘脊,又糅合了西方的方、圆、孤形线的图案浮雕。岁月侵蚀,仍然可见栏柱墙壁残留的绚丽黄绿色彩,它当初刚建成时,一定显出某种俗艳之感,这可能是南方文化由于烈日与激浪所形成的那种热烈奔放情感的外显。走在立夏的阳光下,我不由得要想,在这样的地方一个人是很难忧郁起来的。蔡家宅的形制是中西结合的杂糅,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但其中蕴藏着一种热带植物般恣肆生长的活力。八十多年过去,时间中和了早期中西交融的突兀之感,反而因为墙间瓦砾上留下的沧桑,而显得自然而从容。

  蔡家森1881年出生于留客村,15岁时随乡人从村口码头出发辗转琼山潭口换帆船出海。与他一起乘船的乡亲有18人,十多天的海上航行,风浪疾病的侵袭,抵达印度尼西亚时仅有3人存活。他先是在印尼望加锡一家荷兰人开的食店打工,后来又到安汶省一个叫都亚的小镇,开始在都亚与艾力岛之间做短途物流交易,后来开始造船贩卖海产品与木材。1906年,蔡家森25岁时回乡娶黄氏为妻。从海运到商铺、酒家,再到25艘的大型船队,从印度尼西亚的望家锡、卡伊群岛到东南亚和欧洲,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成为当地华人富商。1921年,蔡家森被荷兰王室封为“甲必丹”(官方任命管理华人事务的侨领职务),蔡宅中现在还保留着那顶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甲必丹礼帽。1924年,蔡家森与三个弟弟蔡家锦、蔡佳宏、蔡家炳回乡筹建蔡家宅,之后还参与筹建了留客学校、重修了锡江码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作为印尼爱国侨领,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于蔡家宅落成后回乡居住,五年后因日寇入侵海南,蔡家兄弟只得重返印度尼西亚,继续经商。

  蔡家可以说是留客村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留客村所处的琼海在海南是与文昌齐名的侨乡,至今散落有多处华侨宅院,包括19世纪的新加坡侨领王绍经在嘉积镇温泉村建的“资政第”,20世纪20年代马来西亚华侨覃世琼兄弟在博鳌古调村建的覃家大院,1927年马来西亚华侨王业珍在中原镇仙寨村建的王家大院,新加坡华侨何惠宣在潭门镇多亩村见的何家宅,1928年马来西亚华侨何君廷在博鳌镇奎岭村见的何家宅,1947年新加坡华侨卢茂德在嘉积镇万石村建的卢家宅等。

  海南人自19世纪初就形成了漂洋过海下南洋的传统,并逐渐发展到世界各地。这个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宋末元初的海南是南海贸易的一个重要基地,白沙港、铺前港、清澜港都是番舶商船密集之所,那时就有部分琼州商人和船民经年在外,留居异地。明代开始,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更是开启了海南人向东南亚地区大量移民的历史。可以说,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是近现代三大持续性的人口迁徙事件。

  在没有海禁政策限制的年代,下南洋对于绝大多数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只是一次远行,他们无论在文化与心理上往往都认同于自己的母国与故乡,赚了钱、发了家总想着要光宗耀祖、回馈乡梓,或者遭遇排华风潮,往往也会第一时间要回到祖国与故乡的怀抱。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来说,故土都是游子的根。在这里,个人、家庭(家族)与故土(祖国)之间有着一种隐秘而深刻的情感关联,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当外敌入侵、祖国有难之时,那么多的华侨会热心地投入到爱国救亡运动之中。

  去年的时候,我给《十月》写过一篇散文《故乡即异邦》,后来还得过一个散文奖,入选了年度散文选。我在那个散文中表达的经验是,我这一代在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离开故乡的人,往往对故乡不再留恋。离乡背井缺乏那种由于巨大的生存危机所带来的悲怆感,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流动与迁徙都成为一种日常状态。坚强的人四海为家,更高级的灵魂则丝毫没有故乡的观念,身心未必安妥,但人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这可能是心理与情感结构的巨大变化,因为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我这一代人很难建立起乡土依恋之感。

  这一点在蔡家森们那里完全不同,他们还有着传统中国的底子,发达之后要普及中华文化,捐资在艾力岛开办华文小学、中学,在印尼的蔡家墓园墓碑上都刻上“世居留客,海南琼州”字样,不忘来处。蔡家宅的前院正堂上书“忠孝传家”,两侧门联恢弘大气:“胸中云梦波澜阔,眼底沧浪宇宙宽”,在儒家传统中融入了海洋冒险的气魄;后院厅堂两侧则刻有一幅家训:“公道守信千古业,婆言勤俭万年兴”,是传统中国的世俗伦理。蔡家还专门设有私塾“槟榔书斋”,悬挂孔子画像,以蒙学养正,知书尚礼为宗旨。蔡家森1971年辞世,享年90岁,蔡氏兄弟1939年后未曾再回乡,留下了这座宅院凝固为一段逝去的历史,直到80年代才有后人回乡祭祖。

  2018年5月,留客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引入社会资本,以统筹古村落为载体,以侨乡文化、下南洋文化等为依托,打造“侨乡第一村”的美丽乡村旅游景区,投资10亿元,分三期,2024年才能总体完工。留客村的农旅融合采取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村集体+农户”,可以细分为三种。一种是房产合作社,企业以资本入股,村民以房产、宅基地入股,开发民宿、客栈、生态农家乐、纪念品商店、非遗工坊,村民的收益来自于房产固定租金和年终盈利分红。第二种是产业合作社,企业以资本入股,村民则是以农技、田地和场地入股,开发特色农业种植、渔业捕捞、家禽养殖、热带水果种植,非遗和手工艺品制作,企业供苗保底,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年终盈利村民分红。第三种是劳务合作社,企业以技术与资本入股,村民则提供劳动力,企业优先劳务招用,进行劳务技能培训、非遗手工培训,村民进行景区园容护理与保洁,村民可以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劳务报酬,优先安排工作等优惠。

  蔡家宅就是留客村旅游文化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旧宅修复,绿植整饬,屋后山坡上种满了沙巴树葡萄、太平洋橄、木奶果、霹雳黄龙释迦等热带水果,以及阔叶半枝莲、长春花等花草,焕然一新。此地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很近,趁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前景可期。我们上到高坡上一处平台的枇杷树下乘凉,往下可见一株八百年的重阳木笼罩在蔡宅上,枝叶伸展到院里。我忽然忆起上中学的时候读过柯灵的一篇散文《乡土情结》,说到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安土重迁是中国传统。留客村前世已矣,蔡氏兄弟因为战争动乱无法叶落归根,倘若有灵,见到留客村的今生,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