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活力特区 和美侨乡-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汕头:活力特区 和美侨乡

2021年05月11日 10:2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办好亚青会,加速汕头城市蝶变。图为东海岸新城。南方日报记者 杨立轩 摄
办好亚青会,加速汕头城市蝶变。图为东海岸新城。南方日报记者 杨立轩 摄

  汕头:活力特区 和美侨乡

  “要直面当下的困难,尚未显现但可预见的问题也要一并解决。”在“一对一”解决企业反映的诉求之外,近日召开的汕头市政企“直通车”第五次工作会议还发出了这样的信号。一句话透露出的是汕头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要求汕头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殷嘱托,为汕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明确“五大战略定位”,对汕头提出了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要求。

  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汕头,在“追赶”发展效率和速度,更努力在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好答卷。当前,汕头正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通过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等“五大战略定位”,找准定位、扬长补短,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东翼重要发展极,开创发展新局面。

  开放

  开启“融湾”新未来

  “五一”期间,汕头高铁站枢纽一体化工程建设现场依然是一片繁忙景象。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为汕头的对外开放再添靓丽一笔。

  汕头是经济特区、百载商埠,“开放”是这座城市的基因。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开放新高地,交通辐射是重要一环。

  以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互联互通水平为主攻方向,汕头正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推动构建汕潮揭城市群现代立体交通,推进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快速干道等一批支撑“串珠成链”的骨干交通设施工程。“承湾启西、北联腹地”的大交通格局,将引领着汕头进入“大开放”的新跑道。

  在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的同时,汕头还致力深化与深圳深度协作机制,全面融入“双区”“双核”,打开对外发展新空间。

  近日,双方在合作共建产业园迈开大步:3月20日,华侨试验区管委会与深圳前海管理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一个月后,首个产业项目——由深圳汕头商会投资建设的深圳汕头商会科技园区项目正式落地位于华侨试验区东海岸片区的深汕合作协同创新产业园。

  依托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宝奥国际玩具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三大重要开放平台,汕头进出口保持增势向好局面。今年一季度,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65.2亿元,同比增长26.9%,两年平均增速为9.2%。其中出口额130.4亿元,同比增长44.2%,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

  产业

  建设4个新兴支柱产业集群

  在汕头市粤东江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挥舞、机器轰鸣,总投资20亿元的“现代化农产品一站式采配中心”正在加紧建造。该项目将建成高度集约化的“一站式采购”综合交易平台,通过紧密联结全国各地的“菜篮子”基地和世界各地的水果产区,努力建成全国农产品供应链中较大影响力的重要枢纽和生鲜食品配送中心。

  火力全开布局新兴产业的实践,汕头市濠江区也有“同款”。4月24日,该区与广东川盟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谋划推动新一代转子发动机、碳纤维纯电动汽车等8个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落地濠江,首期预计总投资超300亿元。

  当前,汕头正全力打造千亿元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百亿元级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4个新兴支柱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这一导向,也鲜明体现在今年汕头市重点建设项目的97个产业工程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等项目得到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成为趋势。

  新发布的一季度数据说明了这一趋势:制造业投资恢复性反弹,一季度同比增长102.2%,分别比全国、全省高72.4和57.7个百分点。其中,先进制造业增长159.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8.7%,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新兴支柱产业增长256.7%。

  招商

  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

  就在“五一”前,100多名海内外侨商走进汕头,参加了汕头投资专题推介会,还参观考察了华侨试验区、亚青会场馆建设工地、综合保税区等。

  企业是否能引进来、留得住,营商环境是关键因素。在近几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今年汕头喊出承诺: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全力搬掉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收红包、融资难税负重、交通秩序差、建筑领域审批效率低、环境卫生不整洁等“五座山头”,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

  从去年11月起,汕头正式开设政企“直通车”平台,成立工作专班,开设企业直接反映诉求的网页和热线等,打通政府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有呼必应、有呼必办、有呼必回。”走进汕头市政企“直通车”工作专班的办公室,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12个大字。“这种力度前所未有。”在参与政企“直通车”工作会议后,潮卫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生感叹说,“如今,企业只要反映问题,就有工作专员介入,还有市领导参与推动落实,及时反馈进度。”

  在汕头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办企业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公章、加强推广电子执照应用以及电子印章应用等优企服务,也为企业带来更多便利。

  95%以上的事项实现“最多跑1次”,75%以上的事项实现1次不用跑……如今,汕头的企业、群众办事已进入“1”时代。在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方面,当前汕头市及其各区(县)二级已建立11700余条依申请事项实施清单;在汕头第一批“秒批”事项清单中,已确定55个事项。

  日趋向好的营商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凤凰”落户。在3月初“十四五”期间广东省与跨国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活动上,汕头市政府与“SK聚酯新材料项目”韩国SK环保材料负责人、“合和国际汽车文化智慧广场项目”香港金豪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分别签署“十四五”期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响汕头“十四五”招商引资头炮;4月8日,濠江区与保利粤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举行南山湾文旅综合体项目签约仪式;4月18日,深圳汕头深度协作项目——粤东三科农产品物流园在潮阳区金浦高新科技产业片区开工。

  ■一线见闻

  “办好一次会,

  搞活一座城”

  不仅有步行道,还设置了慢跑道和骑行道——最近,汕头市海滨路和中山东路就出现了这样的慢行系统。跑步者和骑行者不需再穿梭于车流中,人们在城市空间享受盎然绿意和新鲜空气,一座城市对市民的尊重、对解决城市病的决心由此可见。

  自2019年3月获得第三届亚青会举办权以来,“办赛事+建城市”的“双线作战”,加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持续开展,让亚青会成为汕头推动城市发展、打造聚侨惠民和美侨乡的加速器。“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正逐渐成为现实。

  拆除中央绿化带拓宽机动车道,两侧增设自行车道和跑道,改造完善便民休闲设施……经过数个月的改造升级,海滨路视野更开阔、绿地更多了。而在中山路,南北两侧绿地被打造成街头休闲休憩生态景观带,景观小品与主题花境点缀其中。改造升级完成后,这条路将成为中心城区连接各大亚青会体育场馆的重要城市主干道。

  自去年9月起,汕头市先后公布了第一、二批城市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其中涉及中心城区多条主干道路。如今,随着亚青会的脚步临近,部分改造项目雏形已现。这些惠民工程,不仅让城市越变越美,还不断满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的蝶变升级,还见于微小之处。在石炮台公园,西南侧成片的围墙不见了,满园春色的公园不再与市民隔墙而望。时代广场步道一侧的绿篱也已被拆除,绿意与街景有机相融。“拆墙透绿”的城市“微改造”工程,让城市仿佛“种”在森林中。

  “微改造”还运用在融入城市的老村落里。龙湖区新海街道十一合村曾经只是一处沉寂的村落,经过改造后,原汁原味的潮汕“下山虎”民居变身艺术工作室、民宿、茶室,展示农村新生活、新气象的手绘艺术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老旧小区正在焕发新活力。在金平区,涉及12个街道、425个小区、超11万户居民的老旧小区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次改造涵盖雨污分流、消防设施完善、破损道路重建、停车位规整等多方面内容,将全方位更新老旧小区的面貌,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记者观察

  担当新使命

  处处有冲劲有活力

  被赋予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的汕头,又迎来了建设现代化活力特区的新使命。走访汕头各区县、各行业,处处都能感受到一股冲劲和活力。

  作为经济特区,整体区位条件、原有发展基础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汕头依然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但经济活力不足、治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至今仍制约着汕头的发展。对于汕头来说,紧抓政策赋能重大机遇,答好“迎头赶上”这份新答卷,当下正是奋进时。

  奋力迎头赶上,汕头正狠下决心。面对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汕头以“查、减、提、治、改”下猛药治沉疴;面对城区环境品质不高的问题,汕头顺应人民群众需求,下大力气整治提升。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干实事、抓落实,才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奋力迎头赶上,汕头需久久为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活力特区,并不在一朝一夕,而必须接续奋斗。俯下身子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才能再造城市竞争力,让活力特区获得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全面赶超。

  南方日报记者 杨可

  统筹 洪奕宜 赵文君

【责任编辑:王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