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密集引入高端创新资源,助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江门密集引入高端创新资源,助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2021年09月08日 10:4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近期江门密集引入高端创新资源,助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频借“外脑”背后的科创雄心

  一场关于高端创新资源的争夺战,正在侨乡大地悄然打响。

  8月30日,江门市人民政府与暨南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9月1日,江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岸明会见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幸辉一行;9月2日,江门市政府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

  最近一周,江门密集引入高端创新资源,让不少企业负责人倍感振奋。过去几年,江门苦练“内功”,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超过18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全省第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全省第一……但江门要实现“弯道超车”,仍需进一步丰富创新资源供给,引进“外脑”势在必行。

  苦练“内功”,引进“外脑”,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合中立于不败之地。上周四召开的2021年江门市科技创新大会已然吹响全面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号角,也画好了“路线图”、绘好了“施工图”、定好了“时间表”。

  在千帆竞发的科创赛道上,粤港澳大湾区强手如云。在这片土地上,华侨漂洋过海、走向世界的开拓精神一度激励着无数江门人奋发进取。如今,随着越来越多高端创新资源引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待轻舟驶过万重山,侨乡科创将迎来一片浩瀚大海。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厚积薄发

  “最艰难的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在2日的签约仪式上,对于备受关注的江门中微子试验站,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如是说。

  江门中微子试验站是国之重器,也是侨乡近年来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梳理这几年的公开资料不难发现,江门正在加紧引入高端创新资源,特别是在载体建设、湾区协同、人才集聚三个层面发力,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载体建设,让创新平台作用更突出。江门深化与广东省科学院战略合作,加速推动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共建江门分院,吸引6家高科技企业和项目落户;引进潘复生院士团队,与台山中镁科技公司联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镁合金新材料基地;举行中国核学会第十四届“三核”论坛,促成江门与中国核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深化湾区协同,让创新要素流动更自由。江门与香港科技协进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启迪之星(香港)、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签订创新孵化基地合作意向协议,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探索设立江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项目,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

  促进人才集聚,让创新团队研发更活跃。江门共引进创新科研团队8项,扶持资金2400万元;创新外国人才服务举措,在全省率先建立外国人才驿站;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启动资助,2020年以来对19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共发放创业启动资助800万元;实施“博聚五邑”广东省科学院博士特派员计划,遴选6名博士入驻企业……

  随着高端创新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江门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沃土。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已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预计今年完成基建工程并开始设备安装;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江门)总投资3.3亿元,预计今年建成投入使用;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落户江门人才岛,布局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江门分院、省科技图书馆江门分馆。

  厚积薄发,前景无限。展望未来,江门还将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对接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及产业化。在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路上,江门可以说是站住了位置,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正视短板

  深圳出台重大科研平台自主攻关扶持政策,加快引进重大科技创新资源;佛山加快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千帆竞逐、百舸争流之势。跳出江门看江门,侨乡引进更多高端创新资源迫在眉睫。

  “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仍存在科技工作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有所缺失等问题,在全省科技创新版图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在全市科创大会上,陈岸明一针见血地指出。

  科技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几年江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迅猛,从2017年的51.43亿元到2019年的71.06亿元,短短三年内增加了近20亿元。与此同时,江门全社会研发占GDP的比重尽管也在逐年提升,实现了2017年的1.91%到2019年的2.26%,年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占比仍与大湾区周边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则凸显了江门高企存量与发展规模不对称的短板。从江门高企数量的变化看,近五年可谓实现了火箭式的飙升,从2016年的357家、2018年的1240家,再到2020年的1845家,该市“十三五”期间高企年均增速超50%,高居全省第一。不过,受大部分高企规模较小、产业结构相对传统等因素影响,接下来江门如何从量变到质变,将高企数量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规模优势,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背后反映的是创新平台及人才供应不足的双重制约。总体而言,当前江门高水平高校、创新平台偏少,创新平台建设质量不高,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弱,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人才吸纳能力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匮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于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在科技创新领域齐头并进,一批批高素质人才、研发平台、产业化基地正在这里形成聚合效应。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因地制宜引进高端创新资源,不仅是江门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城市的破题之举,更是全面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题中之义。

  新的起点

  今年3月,省政府正式向科技部推荐江门市申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使命在肩,江门压力不小。为了在3年内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江门必须完成这份答卷:至2023年,江门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2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78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550家,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8500人……

  要实现上述目标,江门除了要积极“练好内功”,引进“外脑”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高端创新资源作为稀缺品,对于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有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强大合力,为江门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发展阶段看,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是江门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十四五”时期,是江门加快发展的窗口期、上升期、黄金期,对做好科技创新工作至关重要。开局之年,江门要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构建江门发展战略新格局。

  从区域竞争看,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是江门抢抓“双区”建设、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的有效路径。

  江门是“中国侨都”,在对接支持服务两个合作区建设、汇聚更多港澳和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具有独特优势。接下来,该市应积极抢抓机遇,不断提升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力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从产业结构看,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是江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巩固提升八大战略性产业的内在要求。

  近期,省发布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江门是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均有布局的4个地级市之一,其中8个产业标注江门为核心城市。接下来,江门势必需要引进大量的创新资源作为支撑,推动科创平台与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产值超500亿、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省制造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江门不断加快构建高端创新资源引进体系,以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提高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利用效率,为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目标

  明确“五大任务” 实施“八大工程”

  江门力争2023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2日,2021年江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上,《江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3年)》(下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未来三年,江门将明确“五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人才高地,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江门全社会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创新产出、产业规模、科技支撑城市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创新力与竞争力。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聚焦“五大任务”,实施“八大工程”,本次大会明确了江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路线图”。

  其中,“五大任务”包括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企业融通创新,培育壮大发展动能;加速创新资源聚集,开拓合作共赢局面;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实现科技惠及民生。

  “八大工程”则主要指产业发展创新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开放合作共赢工程、创新服务优化工程、创新环境营造工程、科技惠民支撑工程。

  以产业发展创新工程为例,江门一方面将通过强化产业链招商,提升龙头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制造基础行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五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支持金属制品、造纸和印刷、纺织服装、家电、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

  《实施方案》还提出,江门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探索前沿新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区块链与量子信息等前沿未来领域,搭建前沿技术现实应用模拟场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加快江门中微子试验站建设和运行

  现代产业的核心在技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

  《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江门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行动,强化企业在战略性集群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同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承担科技产业计划,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该市将夯实战略科技基础力量,加快江门中微子试验站建设和运行,致力将其打造成为研发与创新中心、科普中心和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探索延伸试验站对五邑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产业技术升级、乡村振兴等区域创新发展的科学支撑。同时,加快建设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江门),打造“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升级”五位一体的大型区域研发与创新中心,支撑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实施方案》提出,江门将依托平台载体,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发挥江门人才岛招才引智作用、“侨梦苑”国家级平台优势等,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服务保障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王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