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侨批“打开方式” 活化新“农文旅”之路-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解锁侨批“打开方式” 活化新“农文旅”之路

2022年08月19日 11:01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解锁侨批“打开方式” 活化新“农文旅”之路

  近日,泉州市永春县湖洋镇上人来人往,在网上激荡一阵声浪。

  湖洋镇游客集散中心的一座特殊展馆吸引了众人目光,穿过独具特色的芦柑箱展廊、光影交错的簸箕筐、穿孔的旧面线架,走进红船装饰的门廊,一封封跨越山海的侨批扑面而来……

  2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因一场“侨见乡情”的研学活动,与这座闽南古镇结缘,通过为期一周的工作坊式学习和现场体验,他们访侨户、读侨批、寻侨迹、看古厝,并运用专业所长,就地取材,将当地民众习以为常的芦柑箱、簸箕筐、面线架与侨批侨物结合,解锁了闽南侨批的别样“打开方式”。

  一

  湖洋溪自德化县龙门滩镇的尖山南麓上围发源,一路激荡入境永春,由北向南,贯穿湖洋镇,并在此孕育一隅芳华。

  此地青山连绵,碧水环绕,四面环山自成盆地,自然气息充盈四处。

  2021年11月,作为东南乡建的创始人,张明珍受邀来此调研,一入村,他就被这座闽南古镇的山水交融之境吸引。

  1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丛林叠翠,田连阡陌,物产丰饶,盛产的芦柑、水仙茶更是名扬海内外。这里有天落玉印、海拔998.4米的印石山;还有广为人知的庄府四状元两榜眼;更有多彩的民俗“闹厅”,平均年龄60多岁的“阿公天团”……

  同时,湖洋镇还是闽南著名侨乡、永春县侨务工作重点镇之一。自清朝开始就有人“下南洋”闯荡,发展至今已有旅外侨亲7万多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且人才辈出,如新加坡前总理、国务资政吴作栋,世界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刘抗,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中国工程院院士、归侨刘兴土等。

  作为侨乡,侨批资源从未缺席。在那个车马牛都很慢的年代,侨批是出海谋生的湖洋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维系的纽带。它不仅承载着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情愫,更饱含着厚重的乡土气息,同时也散发着浓郁的异国风情。侨批不同于普通的国内外往来书牍、鸿札,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情赠答、片鸿只羽,也绝非寻常钱庄银号的票帖往来;侨批最显著且独具一格之特质,就在于它完全融会了邮传和汇兑功用于一体,是信、汇合一的综合载体。

  出海谋生的湖洋华侨华人,不仅牵挂家人,更是心系桑梓,他们寄回的侨批侨物,不仅分担了家人的柴米油盐,更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修桥铺路、捐资助学,龙光堂、鼎仙岩、永春四中的捐助簿上,不乏湖洋华侨的身影。

  “跑村”10多年的张明珍,在湖洋镇逛了三天后,开始琢磨着做点有“侨文化”的事。

  二

  8月8日,“侨见乡情·永春县湖洋镇侨批研学工作坊”在湖洋镇政府举行开班仪式。

  活动召集一发出,可谓一呼百应。

  这是泉州首次开展侨批的研学活动,活动得到了泉州市档案馆、泉州市侨联、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以及永春县委统战部、侨办、侨联的支持。工作坊以“寻找侨批、看见乡情”为主题,在短短时间内,就招募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不同专业的26名学生,其中更有多位在读历史学博士、建筑学硕士。活动还邀请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进国、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宋平、著名侨批收藏家黄清海及上海交大、厦大等多所高校的10余名老师和泉州各界侨批专家对学员们进行线上线下的学术指导,永春县委统战部以及湖洋镇侨联的相关负责人还与学员一起探古厝、访古迹、读侨批,引导乡民通过口述史访谈、侨批信物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侨批、侨胞物件。

  龙光堂内,学员们细细品读一封封连接乡情的信件,信件内容有华侨华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切,也有对家族人员的深切问候,更追随老华侨郑玉辉的回忆,忆其当年随父回国的艰辛历程,情到深处,令人潸然泪下。

  林海山间的鼎仙岩,四周层林叠翠,环境清幽,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登临于此并提笔写下了“溪山第一”,学员们仰望着仙溪全境,聆听着老和尚娓娓道来寺庙的前世今生以及华侨华人捐资重建寺庙的悠悠往事。

  还有吴作栋故事馆、黄氏家庙和湖洋庄府等古厝,学员们集思广益、各展其能,就口述侨史、侨批信物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侨批、侨胞物件构思结业成果。

  三

  8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侨批研学工作坊成果展在永春县湖洋镇拉开序幕,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展览展出该工作坊通过侨批田野走访、入户访谈征集、侨批历史研读、文学文艺创作、策展设计布置等研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共展出侨批及华侨物件近1000份、侨批文学作品20件、侨批主题摄影作品50幅。线上观看人数更是突破3万人次,为小镇收获了更多关注度。

  来自河北的张睿琦是一名在读的历史学博士,因着对侨批的好奇,她报名参加了研学活动,并在侨批研学工作坊成果展上担任主持人,成为观众的“解语花”。

  李玮璟是河北大学考古学硕士二年级的学生,也是湖洋本地人。他说:“考古人讲究实证,侨批的挖掘也是实证的表现,讲好家乡的华侨故事,就是在讲家乡的历史文化故事。”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丰富开拓了个人的学术视野,也让他更进一步地了解家乡湖洋。

  泉州市档案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挖掘征集的侨批侨物,为下一步当地建设侨批文化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当地侨乡文化的发掘与利用积累相关经验,为侨批文化注入新的力量。

  作为此次活动的总策展人,张明珍不无感慨,多年乡建工作的轨迹,让他也在思考,如当年不惧艰险下南洋的华侨一样,华侨是移民,在迁徙过程之中,落地生根,又不忘乡梓,而他与团队不停辗转城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寻找自我原乡、理解人生与价值的途径。他们通过追问:乡村对于青年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在地乡村实践活动能带来什么?如何将年轻人的创新奋斗精神与乡村建设有机联合起来?试图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密码。

  有此追问的不仅是张明珍的乡建团队,当地也在探寻自己的“湖洋模式”。

  

  近年来,永春县湖洋镇紧扣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道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在精研特色农业上,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芦柑)示范村镇,湖洋镇抓住芦柑产业优势,牵线引导芦柑合作社与泉州高速公路公司开展合作共建,促进芦柑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创收致富。并打响“闽南水仙”发源地品牌,盘活万亩水仙茶园, 让“绿茶叶”变身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金叶子”。

  在丰富文化载体上, 先后建设乡土人文馆、溪山流韵馆、龙山村文化展示馆(侨乡文学馆)、龙光堂爱国教育基地和吴作栋故事馆,展示湖洋历史文化、溪文化、古厝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侨乡文化等。

  在规划研学集群上,提出全域研学实践教育,推出以红色革命、乡土乡情、传统文化、侨乡侨情等为主题的研学方案,构建“湖洋模式”的研学集群品牌。“湖洋镇守护乡愁文学小镇”建设项目签约落地,发掘湖洋乡愁文学,打造集休闲康养、宗教朝圣、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文旅综合体。

  此次侨批研学工作坊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湖洋镇将以产业联动为基础,围绕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学实践教育的产品供给、线路开发和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具有研学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要素相配套的发展机制,推动各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研学实践教育综合生产力,走出湖洋镇“农文旅”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七天的研学工作坊活动落下帷幕,古镇恢复往日的生活节奏,但侨批展馆陈列的信纸里的故事还未完结,传播侨乡文化的氛围与热情正持续发酵,湖洋人寻迹文化、寻路乡村振兴的旅程还在继续。

  (韩惠彬 林嘉敏 郑明龙/文)

【责任编辑:张雨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