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推进古城提升计划-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潮州推进古城提升计划

2022年09月01日 09:0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潮州推进古城提升计划

  活化赋能 古城展新姿

  北阁佛灯景区内,名家们在重光的金山书院内谈经论道,金山书院又传出琅琅书声;潮州古城北部,百花台民俗文化综合体项目在潮州中山路与太平路交界处动工,将建成有民俗文化印记、有旅游集散功能、有商业消费业态的文商旅综合体;镇海楼(旧府衙)、廖厝祠等项目的复建与修缮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此前,潮州市出台《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下称“古城提升计划”),提出要打造保育活化典范的潮州古城,推动古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百花台、旧府衙、金山书院……这些历史文化符号象征着潮州曾经的辉煌,承载了潮州人民的记忆,如今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潮州古城作为潮州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见证着潮州文化愈发鲜活的传承与发展。

  ●肖燕菁

  激活历史符号

  塑造潮州文化品牌

  8月24日,“生物多样 野性潮州——潮州与世界的另一种对话”观片主题活动在潮州金山书院举行,《旧影潮州》作者、自然纪录片导演丁铨作主题讲座《讲述潮州自然故事》。

  金山书院项目于2021年重建,选址山上的北阁佛灯景区。项目对山顶的主体建筑浪西楼进行整体改造,建成场所面积为1018平方米,共有图书6200册。一楼为时尚阅读空间,面向公众开放;二楼为多功能文化讲座厅,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公益讲座、演讲会等活动;三楼中华善本馆收藏《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含经、史、子、集4部共202函,1152册。

  历史上的金山书院创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时任潮州总兵方耀大力发展教育,依府署而建的金山书院成为方耀倾注教育资源的对象。来自当时广东文化学术中心广州学海堂的弟子陈维岳、廖廷相、吴道镕、温仲和相继担任该书院的掌教,方耀专门对生员进行培养,在新建的书院中给金山书院拨资最为丰厚。

  如今,“金山观潮”系列活动以金山书院为主阵地启动,激活这一在潮州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符号。金山书院2022年度系列文化活动将围绕“金山观潮”主题,开展“大家读城”“非遗青春”“文脉星火”三大系列子活动,多视角解读潮州、讲好潮州故事、传播潮州文化,助力金山书院建设成集学习、交流、培训、收藏、展陈、科普、文创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书院。

  古城提升计划中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潮州”对潮州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展示。潮州广泛调动各界研究力量,由潮州文化研究机构,对潮州方言、民间文学、工艺美术、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艺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主体文化元素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形成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涵养海内外潮人同宗同源文化底蕴,抢占“潮人”文化品牌的制高点。

  8月30日,潮州古城下水门的饶宗颐学术馆举行潮州市人文社科大观园南国书香节专场活动,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饶学研究所所长赵松元作《经典学习与人生境界漫谈——以〈论语〉释读为中心》主题讲座,讲述中国古文经典中的哲思与妙处。

  潮州市人文社科大观园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方向,以建设公众论坛、开展实践活动为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不断提升市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社科普及活动。

  饶宗颐学术馆又名颐园,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是展示潮籍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生平事迹、学术成就、艺术造诣,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距离颐园不远处的下东平路名人故居便是饶宗颐幼年的居所,有藏书楼一座,曾藏有大量经典文献,是饶宗颐早年治学的重要场所。

  饶宗颐是从潮州走出的国学大师,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如何让饶宗颐的治学精神与其丰富文化内涵助力当下潮州文化传播与发展?

  以饶宗颐学术馆为主阵地,潮州市人文社科大观园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潮州红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串点成线,综合运用展览、演示、讲座等方式,以“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常态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益性社科普及活动。活动以“六个一”(即组织一场参观、观看一段微视频、诵读一段经典、表演一个节目、普及一个常识、举办一场讲座)形式常态化开展。

  线上展览、文创体验、论坛讲座……潮州以多种形式展示潮州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成果,激活历史符号,塑造潮州文化品牌,持续推动潮州文化走出去。

  守护原真古城

  保存文化空间载体

  1986年,潮州市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2.33平方公里(原城墙范围内)的历史风貌和“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街巷格局完整保留,其外围“三山一水一洲”的山水格局也得以保护,集合了4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区内传统建筑和历史建筑(建设时间为民国及以前的)约占42%。潮州通过《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潮州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保持重点区域和重点场所的历史风貌。

  “保护古城方面,广东做得最好的是潮州。潮州古城里没建高楼,而且义、兴、甲三条历史街区也被保留下来了,经过整修,让居民也在里面居住,这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延续。这里也没有变成历史商业街区,现在很舒服、很安静,很有岭南风格。”著名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这样评价潮州古城的保护工作。

  潮州集中了以开元寺为代表的唐代寺庙建筑、以许驸马府为代表的宋代府第,以黄尚书府、卓府为代表的明清代建筑,以太平路、义安路为代表的近现代骑楼街等。

  目前,古城内有常住人口约5.8万人,非遗保护与传承融入居民生活,使得古城不只是古建筑的博物馆,更是充满“烟火气”的古城。

  如何让古城保留“烟火气”?在潮州古城,居民在老厝里生活、在古民居里议事,游客在古建筑里歇脚。

  2019年,湘桥区被省文旅厅列为首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潮州大力推进古城保育活化工作,编制《潮州古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对区域内61处文保单位和94处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加挂保护标志和说明牌,推进下东平305号名人故居、柯柏年(李春涛)故居、意溪红色工会旧址等多处名人故居和文保单位的修缮活化及周边环境整治。

  为了让老建筑在修缮后仍然“面目可亲”,潮州以“绣花”功夫推动潮州文化核心承载区——潮州古城的保育活化,启动古城区旧西门街、南门义兴甲、许驸马府、太平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投入资金约5亿元,实施21个微更新、微改造项目,营造沉浸式文化保护利用街区,实施“百家修百厝(祠)”,多渠道筹集资金,完成李厝祠、双忠庙、真武宫、唐伯元故居、下东平黄宅、黄尚书府、卓府等古宅修缮,推进廖厝祠、铁巷陈宅等修缮工程。

  潮州鼓励修缮后名人古宅、家祠宗庙活化利用为景点或文化活动场所,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以古城公房和古民居建筑为依托,辟建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艺等潮州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场所。创建“博物馆之城”,打造展览馆、艺术馆、大师工作室35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挖掘整合文化生态区域范围内特色文化资源。

  以“打造‘古’的典雅”为目标导向,潮州全力推进古城古建筑修缮项目,最大限度保护好潮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分批次推进古城内139处登记文物点和已登记授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启动实施廖厝祠、李厝祠、铁巷陈宅等20处文物点的修缮工程,以历史建筑串联旅游路径,着力打造一批“网红线路”和“打卡景点”,把古城建设成为不同时代精品建筑云集的“活态博物馆”。探索引进社会资本,按规划有计划地把古城区破旧的现代建筑改造成潮派建筑,逐步统一古城建筑风格,并把文化元素植入古城建设中。

  潮州古城是潮州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5月21日,第三届“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在潮州成功举办,21日至24日,2022潮州工夫茶大会圆满召开。潮州古城牌坊街上摆起“潮·工夫茶宴”,在层层叠叠的牌坊下,上百桌茶席整齐排开,市民游客在袅袅潮音间共品潮州工夫茶,市民动作娴熟、信手拈来,游客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潮州工夫茶与潮州古城一样,活态且良性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讲好非遗故事

  让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生活

  8月25日的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广东省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精彩亮相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来自潮州的潮绣、潮州金漆木雕、枫溪手拉朱泥壶、潮州工夫茶占据半壁江山。金子松、叶汉钟、吴晗哲等来自潮州的非遗传人面向全国展示潮州非遗的魅力。

  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支持开展潮州古城保育活化提升行动,同步推进国家级文物保护示范区创建、潮州古城打造5A级旅游景区等项目,加强财政投入,积极选派潮州及湘桥的非遗项目,先后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深圳文博会、广东旅游文化节、广东旅博会、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展会节庆,分别赴浙江、福建、海南等省份参加区域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今年7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广东以粤韵潮风为主题,组织了潮州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引起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有效提升了潮州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潮州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积极推动潮州市和湘桥区将非遗项目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和潮州非遗故事。

  近年,潮州歌册传唱人麦微纯数次走进中小学课堂,面向潮汕的中小学生唱起潮州歌册。“教孩子们唱潮州歌册就是最好的传承,学唱歌册孩子们丰富知识,也激发他们爱乡之情。”麦微纯说。

  潮州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让非遗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邀请木雕、潮绣、潮州小食、潮州花灯、潮州手拉壶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入校园授课展演,举办非遗校园巡回展览、古韵遗风艺术沙龙等活动,提高非遗保护传承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在潮州,以潮州铁枝木偶戏为代表的非遗项目走进10多所中小学校传承演示,超过3000名学生直接参与学习操作;有条件的学校组成了“校园潮乐队”,推动潮州非遗由口传心授传承模式逐步向依托学校培养人才相结合转变,让中小学生在校园第二课堂中了解非遗。潮州积极开展潮绣、剪纸、潮彩、潮剧、木雕等公益培训班,走入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学生群体,为传承人队伍发展奠定基础。

  潮州编撰了《潮州歌册培训班》《幼儿园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等教材,重点培育湘桥区实验学校(麦秆画)、湘桥区昌黎路小学(花灯)、湘桥区城南小学(陶艺)等一批重点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叶竹青、谢华、吴维潮、张湘明等多名传承人担任韩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开展传统技艺传授,让高校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在潮州,非遗教育融入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个阶段。

  如何让非遗走入最广泛大众的生活并因此受益?潮州积极组织非遗公益培训,举办多场次潮绣、剪纸、潮彩、潮剧、木雕等非遗公益培训班,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连续10年开展“暑期艺术欢乐季”和其他各类免费培训班、非遗体验、文化讲座、研学,涵盖潮绣、剪纸、潮彩、潮剧、木雕、潮州菜等20多个非遗项目,至今开办1400多班次,受益学生超过15万人次。

  以潮州菜烹饪技艺为例,通过多年公益培训,潮州现拥有餐饮单位8000多家,从业人数约12万人,专业厨师3.36万人、中国烹饪大师25人,民间厨师和美食爱好者不计其数。潮州特色美食包括500多道潮州菜、300多种潮州小吃、近100种酱碟,已形成规模庞大且充满活力的美食社群。潮州力促非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观察

  潮州探索“文物+非遗”新模式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135处。潮州市有11处文物点入选,分别是孙石磎墓、东和苏氏宗祠、外江梨园公所、丁宦大宗祠、天褒节孝牌坊、洪灵菲故居、戴平万故居、余登仁故居、柯柏年故居、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中共潮安县委驻地遗址。入选数量占此次新公布省保单位总量的8.1%,位居全省第4位。另外,龙湖寨黄氏宗祠被并入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龙湖寨建筑群”。至此,潮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42处,且有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古城提升计划提出,要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示范体系。选取潮州古城的廖厝祠、李厝祠、中山路郡城义仓、李春涛烈士故居、外江梨园公所等一批文物建筑,以及陈伟南文化馆、唐伯元文化馆、府学旧地、湘桥区博物馆等7处文化景点作为活化利用示范点,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申报原则为价值优先、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潮州正积极探索“文物+非遗”的新模式。

  广济桥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至今,广济桥仍是潮州旅游的流量担当。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致力于文物活化利用、服务品质、景区建设的同步提升,让古桥焕发新光彩,广迎八方客。此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全省12家单位获批为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潮州市广济桥榜上有名。

  在广济桥,游客可以看江景、赏非遗、观精品。广济桥充分挖掘传统非遗文化,在桥上开设非遗展示区,设置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和综合等6个展室,在东桥部分进行常态化展示,集中展示了具有潮州代表性的非遗精品,再现“桥市”独特文化。游客可在广济桥上近距离观看陶瓷、潮绣、木雕、手拉壶、工夫茶、香道、大吴泥塑等非遗传承人演示非遗技艺,创新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2020年,“潮州广济桥活化利用项目”成功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潮州广济桥积极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保护与利用并举,打造“到广济桥看潮州文化”的品牌定位,为潮州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每年6月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广济桥都会开展以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一里长桥一里市”桥市活动,并进行“非遗桥市表演”。此外,紧邻广济桥的广济门城楼设有潮州非遗精品展,依托潮州一桥一街的热度,向公众展示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潮州工艺之美。

【责任编辑:刘洋】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分享到: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