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北京“彩子匠”传人李连贵:扎出多彩生活滋味

2016年01月21日 16:1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李连贵正在制作微缩版的彩牌楼
李连贵正在制作微缩版的彩牌楼

  在《北京话词语》中,“彩子”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旧时办红白事时,用红白彩绸布扎成的花饰。”彩子业已经在北京流传了上百年,人称“京彩”,这个行当里的人被称为“彩子匠”。

  时代变迁,彩子业从过去“无事不彩”的极致辉煌,到现如今被大多数城里人慢慢遗忘,这门行当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使用彩子的场所越来越受到限制,能做彩活儿的人寥寥无几。2009年,扎彩子入选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这个项目唯一的传承人,李连贵用他精湛的手艺,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维持着这门技艺最后的体面。

  辉煌

  在采访前,记者问过身边的朋友,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扎彩子是怎么回事。的确,现如今的红白喜事都走向了现代,形式上也简约了不少。不过,在过去,从彩子业兴起的唐代到辉煌的清代,再到日渐没落的民国,这其间,人们几乎无事不彩、无处不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都把扎彩子看做办大事的一个标志。有身份的人办事不扎彩子,就意味着丢了身份,扎彩子,已经是一套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李家,前后5代人见证了扎彩技艺的发展。说起自家祖上接过的彩活儿,“彩子李”第五代传人李连贵如数家珍。

  “溥仪大婚是我曾祖李文瑞,带着我祖父李宝山,经人介绍在皇宫里做的彩子活儿;慈禧去世后,抬棺材的人歇脚用的路祭台是我们家做的;吴佩孚死后办丧事是我们家扎的彩子;孙中山从碧云寺往南京移灵也是我们家给扎的路祭台……”这些辉煌的家族手艺,通过口口相传,传到了李连贵这一辈。

  “从1989年开始,我们就承担龙潭庙会茶楼的彩牌。到2000年,我父亲身体不好,半身不遂了,就把扎活儿交给我了。”除龙潭庙会外,李连贵还曾为花卉大观园和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的蟠桃宫庙会搭过过街彩牌楼,现在他家客厅的醒目位置,还摆着花卉大观园彩牌楼的微缩模型。

  入行

  别看是家族技艺,1957年生人的李连贵并不是打小儿就开始学艺。而是直到1983年,在父亲激将式的鼓励下,才开始学习的。

  至今,李连贵都记着父亲当时念秧儿式地甩出的那几句“片儿汤话”:“得了,这活儿啊,没法儿往下干了!”

  老爷子说得唉声叹气,言外之意是说,儿女们的心思根本不往这上用,手艺到他这辈儿可能就这么完喽。在一旁“听训”的李连贵,就是因为这几句话,决定正式跟着父亲开始学习做彩活儿。

  李连贵这一辈,家里哥儿四个姐儿仨,他大排行老五。跟着父亲外出做活儿,时间长了,很多人都管他叫“五师傅”。在他自己珍藏的照片中,一个搭建于1983年的朝阳展销会牌楼,是李连贵参与的第一件“作品”。因为牌楼都是临时制作,用完就拆,所以,李连贵跟父亲正式学徒后,很多彩牌楼的样式现在只能在老照片中看到。

  扎彩子是门技艺,是手指下的艺术。它分为“硬彩”和“软彩”两种。硬彩指的是搭建各式牌楼、亭台楼阁、祭台(月台)、戏台、经台前的彩饰,最常见的简易“硬彩”是各门前的“片牌楼”。

  “软彩”是以彩绸、彩布结成绣球,悬挂于门楣或楼台殿阁的前脸,种类各异。“彩子李”家为庙会制作的过街牌楼和庙会茶棚的彩牌楼都属于硬彩,但是,上面装饰的穗子和花都是用彩绸和皱纹纸制作的软彩。

  技艺

  通常制作一件彩牌楼工序繁复。包括:打绳、捆竹竿绑架子、拉串儿(用绳子在上下横竹竿间拉出斜网格)、铺地儿、拉带、码花(用皱纹纸做的各色纸花插在拉串儿的网格上,拼出各种图案也挡住露出来的竹竿)等多个步骤。平均制作一件大型彩牌楼,3个人同时制作,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彩子业兴盛时期,北京城的手艺人数不胜数。而李家做彩活儿最与众不同的,就是能在平面的牌楼上做出各种“拐子活儿”。简单理解,“拐子活儿”指的就是牌楼上立体而出的那些棱棱角角。看起来简单,但是怎样让这些棱角在保证绝对安全不易掉的情况下,还与牌楼融为一体,其实难度极高。据说李连贵的父亲李增喜学到这个手法还有点传奇色彩。当年,一个乞丐连着一个多礼拜总在他家门前要饭睡觉,被李增喜让到家里去照顾后,日子长了,有一天这个乞丐指着李家做的彩活儿说,你们做的活儿都是平的,没意思,随后他将深藏不露的拐子活儿绝技传授给了李增喜。

  李连贵说,自己也就学到了父亲手艺的十分之一,父亲做彩子活儿还有个绝技,就是从来不用尺子。那怎么量彩活儿的尺寸?用步子。耳濡目染,李连贵也学会了这个绝技。每次前期到现场量尺寸时,他几步走下来,将步数记在心里,回家做活儿做得都正合适。

  讲究

  扎彩子是北京民俗的一个缩影,这门技艺里包含着许多讲究。比如,李连贵曾应街坊之邀,为其女儿出嫁在娘家这边搭了个彩子,在两边分别挂了单喜字。典礼那天,很多邻居看后都奇怪,好事成双为什么老李不用双喜?李连贵说,按照老理儿,旧时女儿出阁时,娘家这边贴的就是单喜,到了婆家,那边搭的彩子才能用双喜。“既然用彩子,就得按照老讲究来。”

  在老讲究里,喜棚必须要以红、黄、绿为主,寓意“连升三级”、“喜报三元”;冥婚以青黄两色为主,寓意“天青地黄”;祝寿用红黄两色为主,寓意“福寿双全”;丧祭又分新丧、周年等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细节之处,对北京民俗研究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说到今后的传承,李连贵说:“2008年的时候,我儿子李超和我侄子李瑞开始和我正式学了。不管是开玩笑还是正式,反正给我磕了头了。还有―个大徒弟叫钟磊。我三哥,我侄子,我孩子,我外甥,还有徒弟都干得比较不错的。”

  “过去四九城里都有做彩活儿的,现在几乎没人干了。有的是岁数大了,有的是不爱学的,有的是有能耐的不做。我的建议是传承下去。为什么我要干,就是怕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失传了。我希望咱们政府部门,一定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因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太不容易了。反正我这两三个徒弟应该是丢不了,他底下的人丢不丢就得看他们的了。”(刘琳)

【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