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陈荣文上榜“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传承人

2019年07月17日 11:31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融入血脉的技艺

  近日,漳州市文旅局公布该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来自金门的陈荣文作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榜——

  本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通讯员 陈洁如

  家乡的技艺

  54岁的陈荣文出生在金门,从祖父到他,三代都是从事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时间已有100多年。

  “从漳州龙海来的祖父的舅舅,是一名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工匠。我祖父12岁就开始给舅舅当学徒。一直传到我。”陈荣文说,这门吃饭的手艺是家乡给的。

  闽南俗语说“人前吃肉,人后挨揍”。“小时候我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但学艺的苦和累只有自己知道。”陈荣文说,长辈们对学艺要求十分严苛,连各类工具的放置也都要规范,比如,刨刀的刀刃不能朝地,因为容易磨损;木方锯的刀锋一定要对着墙壁,以免伤到人的脚。

  对陈荣文来说,这段学艺的经历非常珍贵,以后每次遇到难题,他总能从中悟出解决的办法。

  1996年,陈荣文在福建旅行时巧遇漳州正在修葺南山寺,陈荣文得以近距离观摩了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从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一路过来,我逐步可以分辨出闽南地区不同的民居营造风格。就拿石构建来说,五段形成的是小家碧玉的泉州建筑,三段形成的则是漳州师傅粗犷的手笔。”陈荣文说,金门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自漳州,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重要分支。

  在金门,陈荣文的家族几乎参与了当地所有传统建筑的修复。其中,陈景兰洋楼修复工作是陈荣文近年的得意之作,从规划设计修复方案、木作、泥水作到彩绘,经过了数年时间。陈荣文说,此次建筑遗存的活化与再利用让他积累了许多经验。尽管辛苦,甚至有时食不甘味,但对他而言,修复是一大乐事。

  “早年的建筑师叫作‘大木师’,是最具威望的,负责建屋结构柱、梁、枋和斗拱的设计与木作,之后再交由雕塑、泥作、石作三位师傅。”陈荣文说。

  2011年,为了更好地借重闽南地区完整的建筑产业链,陈荣文在泉州设立了传统木石作协力厂,并在厦门成立了设计工作室。如此一来,设计工作室负责建筑图纸设计,随后将图纸发往泉州的工厂,生产完成后将建筑部件经厦金航线运往金门进行组装。

  我是一座“桥”

  时代的变迁,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让传统的营造技艺面临发展困境。“工业生产虽然优势明显,但如果都是机械化生产,那成品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好的古迹古物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一身好手艺的陈荣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此,他在厦门成立了古建筑技艺传习点,着力培养后备人才,现在手下已有十几个徒弟。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以前得是个全才,要懂算数、懂文学、懂绘图……”谈起这批弟子,陈荣文宽慰地说,“他们有的擅长建筑制图,有的擅长房梁结构,有的擅长装饰雕塑。在传承的同时,将过去无所不能的‘大木师’分解开来,组成一支传统建筑营造团队。而学习传统营造技艺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云霄的郭立才是陈荣文的得意门生之一。郭立才所从事的不锈钢门窗生意之所以能日渐红火,正是因为他运用了传统建筑中的门窗考量标准,这既符合人体工程学,又将传统吉利的尺寸巧妙地运用其中。

  来自平和的徒弟赖顺林则利用所长,加入了乡村振兴的行列。一个个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也为传统古民居营造技艺打开了新的蓝海。

  陈荣文喜欢把自己比作一座桥梁,“推动两岸建筑技艺的交流,就是最大的心愿”。此前,由陈荣文主办的“金门文创漳州驿站”“漳州文创金门驿站”,也在两岸传统技艺的交流中起到了纽带作用。“周末经常在金门讲国际标准、施工计划、品质管理等课程。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大木匠的必备条件。”陈荣文认为,传统建筑不但有它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传统。

  “在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努力做大国工匠。”陈荣文表示,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他正和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等合作,在两岸修复和保留更多古建筑。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