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葫芦上雕刻战“疫”故事

2020年03月24日 11:15   来源:大众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李玉成在创作中(图片来源:大众网)
李玉成在创作中(图片来源:大众网)

  非遗传承人的荣誉不是挂在墙上看的

  “这是我师父用片花技法,专门为助力抗击疫情创作的《天佑中华》;这是我用烙画技法创作的《逆行者》。自春节到现在,虽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探讨雕刻技巧,但我们师徒二人手中的刻刀也一直没闲着。”3月16日,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王香坊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的省级传承人王树峰,如数家珍般介绍着一件件被赋予战“疫”正能量的东昌葫芦雕刻作品。

  葫芦上雕刻战“疫”故事

  刚过而立之年的王树峰自幼喜爱画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东昌葫芦雕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葫芦李”李玉成,并拜其为师。至今,王树峰已从事葫芦雕刻十多年时间,雕、刻、烙、扎、片等各种手法融会贯通,技巧独到。

  “葫芦雕刻涉及绘画、书法等多项工艺,非常复杂。每次创作时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雕刻出好的作品。”王树峰说,雕刻前会根据葫芦的外形进行构思,再用铅笔打草稿,之后用工具雕刻。一件作品,一般要用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老一辈的人常常会在屋梁下悬挂葫芦,称之为‘顶梁’。据说这样做‘一福压百祸’,居家会平安顺利。比较讲究的老人,会用红绳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因为葫芦寓意吉祥,春节期间销量很大,以往王树峰都忙着去参加各处的展会。2020年春节期间,因疫情影响,王树峰便利用居家时间专心研究葫芦雕刻技艺。

  看到全国上下都在凝心聚力抗击疫情,王树峰便也想着尽一下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葫芦雕刻展现出来,王树峰经常对着葫芦沉思。“葫芦,谐音‘福禄’,具有吉祥、富贵之寓意。我希望通过葫芦雕刻作品,给祖国送祝福,给武汉送祝福,为身在一线抗击疫情的人员加油、鼓劲。”王树峰把自己的想法跟师父李玉成交流后,二人不谋而合。连日来,两人通过“云端”联系,相互鼓励,定思路,出点子,在一个个葫芦上雕刻战“疫”故事。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这些祝福在新闻中经常听到,简单却充满感情,所以我们围绕这两句有力量的话琢磨作品。”王树峰手握着已雕刻完成的《中国加油》作品说,从选材、构思到雕刻完成,他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中间红色部分运用时尚的彩绘,边上以扎花工艺配的如意纹、盘不断,寓意吉祥源源不断。”王树峰介绍道。

  想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

  《众志成城》《中国加油》……一件件构图严谨、刻画细腻、着色清新、寓意宏大的抗疫葫芦在李玉成、王树峰师徒手中诞生,用民间文艺的方式向伟大祖国、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我们作为非遗传承人,一方面要珍惜荣誉,另一方面要利用手中的刻刀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非遗传承人的荣誉不是挂在墙上看的,更是一种责任。”谈及创作感想,李玉成如是说。

  据史料记载,东昌葫芦雕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兴盛,东昌府的雕刻葫芦曾一度随运河远销全国各地。“一开始只是喜欢画画,喜欢葫芦雕刻这门艺术,现在已经成了我养家糊口的工作。”王树峰说,“现在市场化了,买葫芦的人很多,懂葫芦的人很少。下一步经济条件好了,我准备开始由市场转向艺术,做一点真正自己喜欢的东西。”

  为实现葫芦雕刻项目本真性、完整性和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早在十年前,李玉成就成立了聊城市玉成雕刻葫芦艺术传习所。这是“东昌葫芦雕刻”传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传习所将生产性保护与办学收徒相结合,主传雕刻,兼顾他技,推广传授以玉成葫芦雕刻为代表的东昌葫芦雕刻技艺。

  说起今年打算,王树峰告诉记者,疫情消除之后他计划在古城区成立一个工作室,用于创作、教学、交流,让更多的人喜爱上东昌葫芦雕刻这个非遗项目,同时在家乡发展葫芦种植,带动农民增收,力争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记者 卢昱/通讯员 席真 杜春燕)

【责任编辑:徐文欣】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