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小娘惹》带热“娘惹文化” 什么是峇峇娘惹?

2020年07月20日 20:24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什么是峇峇娘惹?

  新版《小娘惹》日前迎来大结局。这部由中国导演郭靖宇翻拍的新加坡电视剧在播出后,收视率和话题度都一路高涨。

  实际上,早在2008年,由谢敏洋、卢燕金共同执导的《小娘惹》首次播出后,就风靡了整个东南亚,两年之后该剧又在中国的几家卫视播出,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

新版《小娘惹》剧照。来源:电视剧《小娘惹》官方微博
新版《小娘惹》剧照。来源:电视剧《小娘惹》官方微博

  华丽的宅邸、艳丽的服装、精美的衣饰、可口的菜肴……充满南洋特色的元素穿插在全剧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抛开剧情不说,剧中的人情风貌,相信对于年轻的中国人而言都是神秘而陌生的。如今,该剧的热播,让历史悠久的“娘惹文化”重新受到关注。

  什么是峇峇娘惹?

  “Baba and Nyonya”,中文翻译为“峇峇娘惹”,有人也把他们称为“Peranakan Cina”,意思是“土生华人”或“侨生华人”。有关峇峇与娘惹的由来,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朝初期,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舰队随行最多可达数万人,前后历时约三十余年。

 资料图:国画作品《郑和》(作者:翁振新)刘可耕 摄
资料图:国画作品《郑和》(作者:翁振新)刘可耕 摄

  期间,广东、福建一带的的中国人也大量来到东南亚定居从事商业和农垦。闽、粤地处沿海,渔民众多,造船业和航业发达,出海便利,且有很多渔民被郑和招募为舵工、船师或者随员,长期下来形成了沟通海外,向海外谋发展的传统。

  到了清朝,大量中国人“下南洋”,向东南亚各国特别是英国的“海峡殖民地”迁移。

  随着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多,华人与当地土著的通婚繁衍现象也不断增加,最终在文化和语言上形成了融合,发展为“峇峇娘惹”族群。一般认为,华人与当地土著的后代,男性称作“峇峇”(Baba),峇峇族群的女性被称为“娘惹”( Nyonya),意为小姐、夫人。

  在那个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夹带着南方方言的中国人和口中说着马来话的马来人或当地土著通婚后,让广东、福建方言+马来语的语言模式成了峇峇与娘惹的特殊语言——峇峇马来话。

  例如,在电视剧《小娘惹》中,你是否还记得剧中有一个叫“Kamcheng”的瓷器。这个盛放食物的瓷器对峇峇娘惹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Kamcheng”在福建话里是“感情”,象征感情永固紧密。所以娘惹们都非常珍惜这个特别的物件。

  除了语言外,峇峇娘惹在服饰、饮食、婚嫁仪式上,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马来文化的融合。

资料图:传统娘惹服装展。(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资料图:传统娘惹服装展。(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娘惹服饰实际上就是把马来传统服装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其颜色不仅有中国的大红粉红,也保留了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服装上点缀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

  据报道,至今在新加坡,很多政治要员的夫人,还有些名人夫人,要出国或招待贵宾时,也会选择一些现代化的娘惹服装,因为他们觉得穿娘惹服装很能代表新加坡。

 娘惹绣珠鞋。(新加坡《联合早报》)
娘惹绣珠鞋。(新加坡《联合早报》)

  娘惹们不光衣服很讲究,脚上穿的鞋子也很讲究。娘惹的鞋子叫做Kasut Manek,在当时以手工制作,一双手绣约1.8万颗细珠,编织出花、鸟、孔雀以及金鱼等设计。

  Kasut Manek最初并非专属于女性的鞋饰,在早年,一双绣珠鞋,不但象征峇峇娘惹的身份认知,鞋子的数量更彰显了其主人的社会地位。直到今天,绣珠鞋依然被视为峇峇娘惹族群与传统服饰的的代名词。

  峇峇娘惹穿得讲究,吃得也精致。

  在饮食文化上,东南亚土生华人特有一种被称为“长桌宴”的家庭宴会形式,融华人、马来人和西方餐饮文化于一体,常见于寿宴或婚宴。其用餐形式类似于欧美国家,使用一张可坐8人以上的长方形餐桌,讲究餐桌礼仪,而食物具有浓烈的华人和马来饮食风格。

  在宴席正式开始前,会奉上龙眼茶、娘惹糕和槟榔“暖场”。电视剧《小娘惹》首集中,马六甲峇峇娘惹商人黄元为招待宾朋就在家中举办了“长桌宴”。

  娘惹菜 来源:香港《文汇报》
娘惹菜 来源:香港《文汇报》

  秉承了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娘惹们钻研饮食,个个都是烹饪能手。由于许多经典菜肴都是出自女性之手,因此称为“娘惹菜”。

  娘惹利用马六甲海峡独特的地理位置,用印度、马来、西洋的各种调料和配料,烹制中华传统美食,行成了“娘惹饮食”的特色。

  例如腌制肉类的调料,不仅有中国的传统的花椒、八角、肉桂,又有马来的香茅斑兰叶,还有印度的孜然茴香。“娘惹”菜结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是南洋最特别、最精致的佳肴之一。

  在2011年,“娘惹”菜Laksa(叻沙)被CNN旗下的旅游网站选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娘惹菜的重头戏Nasi Lemak(椰浆饭)还被称为马来西亚、新加坡人民捧在手心的国宝级料理。

  金黄色的木薯糕是最讨喜的糕点,烘得外层焦黄芳香,虽然制作工序多,但因需求量高,每天都有供应。(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金黄色的木薯糕是最讨喜的糕点,烘得外层焦黄芳香,虽然制作工序多,但因需求量高,每天都有供应。(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除了美食中的香、辣、酸、咸、甜味之外,娘惹菜在视觉上的五彩斑斓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在《小娘惹》剧中,香喷喷的娘惹面、软糯的娘惹糕、可爱的红龟粿……让人垂涎。

  据介绍,在当地老年人的心目中,做“娘惹糕”的手艺是给新媳妇打分的一条重要标准,这也是待嫁娘惹的必修课。

  在婚姻上,“峇峇娘惹”保留了大量华人的传统习俗。例如,新郎骑马迎娶新娘,新人须向长辈叩拜行礼,新人需烧香拜神佛及祖先,婚后,12日后回娘家敬茶等等。

  部分习俗在中国大陆早已消失,但是“峇峇娘惹”仍然保持。

资料图:峇峇娘惹婚礼使用的折扇,此为百子千孙折扇。(新加坡《联合早报》 梁麒麟 摄)
资料图:峇峇娘惹婚礼使用的折扇,此为百子千孙折扇。(新加坡《联合早报》 梁麒麟 摄)

  在电视剧《小娘惹》中,黄美玉和陈盛的婚礼仪式上,新娘“扭步子”,新郎“摇扇子”的桥段让人好奇。

  实际上,峇峇新郎在整个婚礼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手持纸扇,坐时折扇,站立时开扇。而新娘“扭步子”据介绍则是为了看起来更优雅大方。

  新郎长袍马褂,新娘凤冠霞帔,无不是明清时代华人婚俗的体现。至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仍有一些华人在给子女筹备婚礼时,不惜重金聘请传统婚礼礼仪师办一场遵循传统习俗的婚礼。

资料图: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士为子女筹备传统婚婚礼 (新加坡《联合早报)
资料图: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士为子女筹备传统婚婚礼 (新加坡《联合早报)

  “峇峇娘惹”在丧事上也一脉相承中华传统,家属均需披麻戴孝,守灵,扶灵,墓葬形式和中国南方诸省基本相同。

  如今,在新加坡依然能感受到传统的娘惹文化,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也保留了娘惹文化的痕迹。“峇峇”与“娘惹”更成为一种若近若远的符号。

  (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韩辉 参考资料:新加坡《联合早报》、《峇峇娘惹——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研究》(梁明柳、陆松)、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等)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