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吴志荣:有趣如瓷 灵魂可塑

2020年08月27日 15: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吴志荣:有趣如瓷 灵魂可塑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你说他是艺术家还是解剖家?这对文艺界是个启示。”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吴志荣说给来访者,也是说给自己听。

  枫溪是中国瓷都的龙头产区,枫溪瓷塑是“岭南九遗”之一。在这里,陶瓷厂比比皆是。在校前路一间外墙与普通工厂无异的厂房里,吴志荣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瓷塑的艺术空间。

  展厅面积不大,一边摆放着传统的动物雕塑,公鸡雄壮、孔雀优雅;另一边的架子里穿蕾丝裙的美人儿或立或坐,“高温特白蕾丝瓷”是他的科研成果;占据中间位置的是三套风格迥异的瓷塑,抽象狂放的是一对《恋人的呢喃》,温婉细腻的是《韩水情》,另一尊新作品还没来得及取名,像海浪亦似海螺,一面粗糙一面光滑……

  “艺术无国界,不要圈住自己。”吴志荣说这话时,很坦诚。他又补充道,“我的根就是瓷塑,永远都走不了。”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实习生 方继虹

  求知求变

  从达芬奇到毕加索,从黄永玉到韩美林,从吴冠中到星云大师,45岁的吴志荣时不时自然而然地迸出这些人的故事或名句。让人讶异的是,他当年高中未毕业。如果回望他的来时路,这一切又顺理成章。

  吴志荣从小就受着笔墨熏陶,年幼的他喜欢看父亲为电影院画各种电影海报宣传画。读完高二后,他便走出校园。当时潮州彩瓷比瓷塑更有市场,他却选择了后者。

  “瓷塑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但成才的可能性却是未知的。”即使身边看好他的人不多,即便同批次的学徒纷纷转行,吴志荣还是坚信自己的选择。“持之以恒、有耐心、有韧性,才能出结果,因为天才毕竟还是少的。”

  毫无瓷塑基础的他,跟在师傅身旁学了一年半左右之后,选择出来“单干”——创办“精美雕塑室”。当时的他年仅19岁。

  父亲却是第一个反对:“外面打工的一个月才几百块,你一个月拿2000多元,还嫌不够多?”

  “我不是为了赚钱!我自己出来闯,可以认识不同的名家,即使他们对我的作品不肯定,我也能很清晰地接收到这个信息,而不是从师傅那里过滤过的。”吴志荣反驳了父亲。

  对于道路选择,吴志荣有某种准确的直觉,他有很强的求知欲。

  高中时他便会写信到星海音乐学院求购吉他教程,想要健身则找了专业杂志来对照训练。刚创办“精美雕塑室”那年,吴志荣偶然看到一套《世界雕塑全集》,共4大本,内中包罗万象,涵盖世界五大洲纵横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人看到武功秘笈一样,时刻吸引着我去买。”为了这套书,吴志荣坐了8个小时的车到广州才买到,“一套188元,那是1994年。”吴志荣笑道。

  有那么一段时间,吴志荣刻意切断了与雕塑不相关的朋友和活动,专心致志地搞起雕塑。“我当时一股脑只是想把这门技艺学好,而且还要比别人快。”

  然而,切断了外界的联系“闭门造车”,缺乏思想碰撞,也就没有了火花,“很容易把自己圈住。”吴志荣引用了台湾陶艺大师李茂宗的话,否定了曾经的自己:当代的艺术家一定要敢于碰撞,吸收新的文化,不同职业的人都要接触。

  当吴志荣发现这一点时,他便开始去一些高校与艺术家交流;去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进修;去江西景德镇跨区域交流。

  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吴志荣喜欢到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馆去欣赏国外顶级名家作品,感受各地风情,“当地的建筑、饮食、音乐,这些文化都体现在工艺品里。”当《世界雕塑全集》里的照片以一件件实物呈现在他眼前时,吴志荣感到心灵的颤动:“近距离地接触,与书本上是两码事。”

  创作不羁

  雨后,一尊纯白色的瓷塑静静地摆在韩江边,瓷塑弯月里的阿娘与湘子桥遥望,瞬时吸引了许多路人游客举起手机拍照。“好看!好看!”

  吴志荣有些紧张,也很满意。紧张是担心心爱的瓷塑跌落江中,满意则是因为路人的感叹,更因为这座名为《韩水情》的作品,在韩江边在湘子桥畔,更有韵味。

  《韩水情》不见水,只有弯月、桥墩、鉎牛和阿娘。白色的基调是一种纯净之美,鉎牛站在桥墩上,一如故土的稳重。母亲的回望,循着鉎牛远眺,那是翘首以盼的期待,无声无语,静谧安宁,却又明明有千言万语,千愁万绪,只道是韩水情长,千秋万古。

  韩水滋养着千年古城,养育一代又一代的潮人,湘子桥承载着无数潮人心中的那份归宿,它们出现在许多人的诗中、笔下和各种工艺里。在潮州土生土长的吴志荣,想要做一件与潮州有关的作品,但他期望自己能不落窠臼。

  “图稿我就改了四五次,要是按照以往的传统那很简单,做一座湘子桥就完事了。但是你要创造一个新的题材,又要与潮州文化有关,就要突破一些传统的东西。”吴志荣说,这件作品在他的心中构思了两年。

  与其说这是一尊让人感怀的塑像,不如说这是一首让人思念、让人动容的曲段,看不见水却荡起多少潮人绵长乡愁、激起多少潮人奔腾向前的韩江情。

  吴志荣心中所念的是将《韩水情》做成城市雕塑,让它成为潮州的一个新的独立符号。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吴志荣更希望自己有所改变,让作品有世界语言。“吃得了路边摊,也上得了五星级酒店。”吴志荣这么评价自己和作品。

  “创作不要被局限,作品不一定有人欣赏,但这个创作过程,非常有乐趣。”相比结果,吴志荣更爱创作的过程。

  《恋人的呢喃》是以现代抽象风格表现男女恋人轻声细语、水乳交融的感情,通过不同色彩表现个中有喜、乐、恋的内心感受。不同生活阅历的观看者,会从中各有所悟。

  “制作坯体时,看着泥巴顺势流动的那种感觉很畅快。”吴志荣再翻起当年存下的老照片,那泥的韵律像流淌的音乐,“依然会感动。”制作过程的快乐也许只有他才能切身感受到,“洒粉那个过程最快乐了。”说这话时吴志荣俯身,双手做出抛洒的动作,一瞬间仿佛回到那个创作之夜,嘴角不自觉轻轻上扬。

  “这又是一种新的尝试了。”吴志荣将目光转向那件尚未有名字的作品。当画稿成型时,朋友劝他放弃——以瓷土表现一大片高高抛起的海浪,坍塌不可避免。事实上确实如此,克服了一次次坍塌,兼具光滑与粗糙的海洋世界愣是呈现于眼前。

  “老是不变,没办法让你的心中荡起一点波澜。”创作的欲望,不曾间歇。

  传播知远

  “你猜猜看,这是什么?”吴志荣拿出一个盒子,有吊坠、耳坠、手机支架,有的如玉一般翠绿,有的黝黑黝黑好似石头。“前阵子我把这个手牌给朋友看,他看半天没猜出来是什么材料做的。”

  这些都是吴志荣闲暇时间,用废弃的泥巴或陶瓷件做的小玩意儿。闲不住的他看见了可塑的泥便有冲动,练手,不断地练手。

  “你喜欢这个泥巴,你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样。“瓷塑工作者要有一颗玩的心,要有激情,在玩的过程中,生活中不起眼的一点一滴都有可能变成以后的大作品,这就是进步。”吴志荣看着自己制作的小物品,又抬头望了一眼《恋人的呢喃》。那件抽象化的作品所要解决的很多技术问题,都在平时的练手中积累解决掉了。

  “别捏,容易碎。”架子上的蕾丝围巾在不久前的搬动中,不小心震断了,吴志荣不舍得丢,还希望找到方法将这些薄如纸的蕾丝瓷接回去。

  蕾丝瓷是舶来品,但国外引进的蕾丝瓷制作手法过于复杂。经过多次试验后,吴志荣在创作思路及烧制工艺上进行改进,最终有了新的突破。“高温特白蕾丝瓷”的研制,也因此获得潮州市科学技术局颁发的科研成果证书。

  闲不住,除了创作,吴志荣更希望做文化传播。“传播瓷塑文化更重要!不要把自己局限为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定义为文化传播者。”他觉得传播比自己做作品更开心,作品是自己的享受,传播是可以让其他人享受。

  有大学生来实践,他很热情地讲解,并每年组织几个家庭来体验陶瓷文化。他最近又在捣腾陶瓷印章,长条形的陶土素烧好后,等着人来亲手刻个章。“不管刻得怎么样,是自己做的就会喜欢。”他说,陶瓷无非是土、火和釉的结合,把高深奥义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当一个人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去了解和提升,传播就此展开了。“艺术不是高大上的,而是要贴近生活,我们有责任讲好它。”他说。

  交流与传播,不局限于国内。Robert Wu,这是吴志荣与国外的雕塑家交流所用的身份。大多时候只是作品展示,交流只是偶尔,因为他的英语能力有限。

  说到这,吴志荣突然转身去找东西,过了一小会他从身后抽出一沓纸,上边写满了英语单词,“有空就会写一下,不过应该又忘得差不多了。”他笑道。40多岁的他,鬓角也有点轻微的白了。

  对于吴志荣来说,闲瑕时间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学音乐、学习另外一门语言。这些看起来不相关的门类,其实在不断促进着他的瓷塑创作,好的艺术作品正是文化修养不断升华的体现。

  “物质是虚幻的、可磨灭的,文化才是永恒。优秀的文化作品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够保留传承下来。”喜欢看哲学书籍的吴志荣又道出了这样一句话。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