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古村落调查:多数年久失修 开发成效甚微


日前,石排镇塘尾古村落、企石镇江边村、茶山镇牛过村一同入选“中国景观村落”的消息,让不少立志保护东莞古村落的有识之士心头一热,东莞古村落众多,但叫好又叫座的地方,却基本没有。
在国内,像安徽黄山的宏村古村落、江西婺源古村落,享誉中外,游客如织。宏村更是被誉为古村落开发的样本。东莞的古村落若进行开发,未来会出现像“宏村”这样的古村吗?上周,记者走访东莞多个古村落,发现东莞十余个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多数存在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的情况,且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修缮资金又严重缺乏,且开发成效甚微,基本处于被动保护局面。
而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政府部门想开发,但是却没有太好的办法,招商引资困难,且耗资巨大,在扶持政策、土地征用等方面又有诸多限制,东莞古村落基本上迷失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仅如此,东莞不少古村落挂着国字头文保单位的名号,但是既面临着保护乏力,入不敷出,又不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未来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古村现状:多数古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东莞的古村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7个较具规模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最古老的始建于元代,最年轻的也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其中部分保存完好,多数为明清古建筑。不过,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古村落,大部分都因为年久失修,损毁程度不一,有的还比较严重。
虎门“逆水流龟”村堡是一座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古堡,这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村寨,占地6889平方米,因周边全被水包围,又名水围村,它既是村子又是堡垒,有双重作用。逆水流龟村堡正门门外的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这只“逆水流龟”的龟尾;村墙四角都建有小楼堡,取形于龟的四足;北面有一座高出护墙的堡垒楼,取形于龟头;青色堡垒楼上的红砖如龟眼。村内排水渠、水井设置合理,最神奇的是村内纵横交错的排水渠。排水渠仅宽约20厘米,深约10厘米,无论下多大的雨,雨水都能及时排走,村堡从没被水淹过。
现如今的水围村,经过数百年的时光冲洗,那些青石都已经被打磨得异常光滑。在村内小巷旁,除了现代楼房外,作为“龟堡”鳞片布局的72间瓦房,大多已经破败不堪,以前的二层小楼大多也只剩下底下一层,几近腐烂的木门上挂着不止一把大锁。从门缝往里看去,屋内落满灰尘,木体结构尽是蜘蛛网。
谢岗镇的谢岗村和黎村的情况也类似,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低矮的瓦屋,受损情况比较严重,巷道坑洼,墙角杂草丛生,颇为苍凉。
即便是保存完整的茶山南社古村落,在没有统一规划修缮前,古村内一些祠堂外墙上被村民贴上了瓷砖,屋顶也加了琉璃瓦,这与古老的祠堂显得“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民居的整体韵味。
原居民流失严重 多出现“空心化”
记者在走访的古村落的过程中,发现另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大部分古村落开始出现“空心化”,原本居住的村民,有的远走海外,有的外出务工,村屋目前多数是租给当地新莞人,或干脆闲置下来。
记者在凤岗黄洞村看到,村内现存的各类侨房众多,田心新围场排屋群保存完好。但除了很大一部分常年闭门谢客外,还有一部分都出租给了外地人居住。
其他古村落的情况大体如此,石排的塘尾村,目前还有少量原居民居住,其余的则多数租赁给了新莞人。虎门水围村的年轻人都去了香港,老房子里只剩下不到20人居住,而且几乎都是老人。
据谢岗镇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09~2011年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确定该镇古村落均在明清时期立村,其中有2个比较大的古村落建筑群,即谢岗村和黎村。目前,这两个村的建筑物均空置。
记者走访发现,仅有少数古村落还保留了原来的功能。“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这是江边村对古村落的保护心得。这条古村落并没有被封存在岁月之河里,而是渗透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居住的居民仍以原居民为主,这也是东莞古村落少有的。
保护困境: 南社古村已投5000万仍差钱
据谢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内的古村落多为空置,建筑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要修复原貌,进行开发利用须花很大的决心和力量,受困的原因主要还是维修费存在严重缺口。
作为扶贫村的江边村,“缺钱”的情况更为突出。村委副书记黄淦容说,目前村里急需投入资金修整维护的古建筑物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未来要完成开发,至少需要1亿元。“2012年评上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后,我们重修了一个祠堂,就花了50万元,这笔钱还是村里自筹的。”
即便是头顶“国”字号的茶山南社古村和石排塘尾古村,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如茶山南社古村落群,截至目前,市、镇、村已累计投入保护资金4978.41万元,其中,南社村委会自筹投入经费3550.97万元。但南社的保护还是很差钱。据茶山镇南社古村落管理所所长谢步仔介绍,南社虽然是全市唯一一个收门票的古村落,但每年门票收入仅十几万元,还不够支付古村办公人员的工资,而每年南社需要的维护和修缮费用在300万元左右,但向上面申请费用,流程繁琐,往往今年申请费用,去年的钱还没完全到位。“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修缮费用就落到了村委头上。”他说,好在原居民的子孙多数是华侨和港澳同胞,通过捐助自筹,能解决相当一部分费用,不然南社的保护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开发之争: 未来会有“宏村”出现吗?
东莞古村落的未来,多数人关注的是先保护再开发,还是在开发中进行保护?
东莞未来是否能有像安徽宏村或江西婺源古村落群一样的地方出现?不少人对此并不看好,凤岗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谈到黄洞村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时称,因为不少排屋楼产权是私人所有,很多产权所有人身在国外,都由村里的亲人帮忙打理,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目前大多是出租给新莞人或空置,大大浪费了资源。其次是旅游资源整合难度大,原因是周边缺少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很难形成完善成熟的产业链条。
江边村也有这样的问题,村民在“修旧”上各自为政、缺乏专业指导、策划水平不高,“难以形成气候”。此外,“文化感受相对单调”,要实现古建筑的效益化还比较困难。即便是像保存完好的南社古村和塘尾古村,要进行商业开发也并不容易。
想要达到宏村或者婺源古村落这样的高度,东莞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市旅游局一名官员接受采访时表示,东莞土地价值高,批地指标也比较困难,要发展古村落旅游,周边配套的费用相当高昂,加上古村建筑修缮费用,还有利益分配等问题,难度非常之大。
南社古村管理所所长谢步仔也表示,此前也想过进行商业开发,但周边征地费用,基础设施费用,加上祠堂房屋修缮,如果真的要做商业开发,起码要投入2亿元,但这笔钱投进来,万一未来不盈利怎么办,在无法保证利润的情况下,社会资本也不会盲目进来。
“尤其是像南社这样的国字号文保单位,要做任何开发,都需要层层审批,仅这一关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说,“国”字号让南社有了名气,其保护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是并没有转化成效益,这对于村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专家说法:古村保护可“认养”
南社古村管理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原东莞市文物局副局长刘炳元表示,南社古村和塘尾古村的开发想和宏村或周庄等地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名气和价值达不到它们的高度,配套也不够完善。他认为,东莞目前还是应该把现存的古村落保护好,再图谋长期的利益。在保护古村方面,除了可以发动本土社会团体、市民、企业参与外,还可以利用东莞民间资本,采取文物“认养”的方式来增加力量。
开发前要建投资受益机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明确表示,古村落还是应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可先进行集中整治,解决迫在眉睫的建筑修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再通过旅游开发等模式引入社会资金。
但在引入社会资本前,要对古村落的价值进行定位,对开发商、游客和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要理顺各方权益,建立起利益相关体投资受益的机制。如果处理得好,旅游开发和保护传承完全能相互促进。(代希奎 董哲 谢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