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侨领、法国潮州会馆永远名誉会长陈顺源及其爱子——首位华裔巴黎副区长陈文雄印证了“将门出虎子”这句中国古话。
上世纪30年代末,陈顺源出生在柬埔寨,50年代中期,他回中国求学和工作。70年代中期,由于柬埔寨政局突变,陈顺源与夫人携二女一子经越南逃难抵法。其后一家人胼手胝足、克勤克俭,终于在异乡打开一片天地。
时至今日,他们一手创办的家族产业中,巴黎嘉华进出口有限公司已是全欧洲最齐备的饮食器具批发零售中心;巴黎白天鹅大酒楼,是欧洲最大的豪华中餐酒楼……
陈顺源还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侨社组织——法国潮州会馆的创建者之一。今年,他的“头衔”又多了两个——巴黎第13区副区长之父以及首个华裔巴黎副区长之父。
潮人好商不好政,儿子走出了一条与父辈不同的路。对此,他百感交集。
“难民”靠能吃苦积下第一桶金
羊城晚报:作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侨团名誉会长,请谈谈您这一代的广东人为何来到巴黎?
陈顺源:广东人大批移民法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基本都是从柬埔寨、老挝、越南过来的。移民当中,又以潮州人最多。当时由于这些国家局势动荡,又出现排华苗头,他们就选择了这三国的“宗主国”法国来避难。可以说,这一批广东来的移民,都是以难民的身份过来的。
羊城晚报:当年因战乱到法国的亚裔很多。广东移民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
陈顺源:当时很多移民虽然家里世代经商,但逃难出来已是身无分文,只能住在难民营里。很多广东人,特别是潮州人选择了餐饮、制衣和买卖杂货起家。因为这些工作本钱小,有一定利润空间。
当年的华人移民特别能吃苦。他们坚持每天长时间从事这种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积攒到来法国后的第一桶金。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从事这三大行业。不过,有了本钱,广东人投资其它行业也比比皆是。
为华人发声比家族产业更重要
羊城晚报:您的公子今年在13区的选举中获胜,成为巴黎的首位华裔副区长,您对此有什么想法?
陈顺源:知道儿子当选后,我很开心,这是我们这代人没法做到的事。另一方面,我的心中也有点不舍,家族那么多的产业,本来都是他照看着的,现在肯定忙不过来了。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支持他的决定。
长期以来,华人重商轻政,很多人只埋头经营自己的生意。后果是,巴黎华人的经济实力雄厚,但没有政治发言权。作为巴黎唐人街的13区,推选了一位华裔的副区长,这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任后,文雄开始从成立华人托儿所与华人老人院着手,最大限度地保护华人利益。
文雄现在每天都很忙,我很心疼。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为华人族群发声,比家族产业更重要。
羊城晚报:陈文雄的当选是否对华人社群产生了一些影响?
陈顺源:是的。以前广东潮州移民多从事三个产业,如今后生们打破这个局面,逐渐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了。但在政治方面,却一直没人打破这个局面。
这次文雄参选,极大地提高了投票率。主流社会会感到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华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对提高,就不会有“人在屋檐下”的委屈与疏离感。 现在年轻人的参政热情高了很多,相信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华人担任各种政务官职务。
法国潮州人:子女在家要讲潮州话
“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记住自己是炎黄之孙,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采访中,法国潮州会馆副会长蔡梓霖不止一次强调。他说,那份文化的认同能够一代代地传下去。这也是会馆开展中华文化交流的初衷。
目前,法国侨社首先强化语言的认同感。潮州会馆、华裔互助会坚持年年开办中文补习班,采用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编写的《汉语》课本作为教材,学员人数逐年增加,现在每届学生都有三四百人。另外,潮人社团还经常组织华裔青少年到北京和潮汕地区学习、旅游或寻根问祖,让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华裔身份。
为了不忘自己的根,潮州人要求子女在家里要讲潮州话,要学讲普通话,要懂得家乡的风俗习惯。因此,尽管在法国土生土长,很多潮州人的后代都能讲相当好的潮州话和普通话。
记者手记:“中国元素”不经意间“改变”巴黎
大红灯笼、中国结、中国象棋、旗袍、茶馆、方块字……在巴黎街头行走,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国元素。据说,在巴黎看到“中国元素”的频率,几乎要高于其他欧洲城市。
这并非刻意的摆设,而是乡愁的堆积。根据一份调查发现,从越棉(柬埔寨)寮(老挝)三地移民法国的华裔中,对祖籍地的认同高于居住地,而这部分侨民,大多是广东人。
一些法国侨民透露,离开故乡太久,那份乡愁不单没有淡去,反而更加强烈。“回到祖国,是淡淡的感伤,回到法国,是浓浓的思念”。
因此,每一件能够携带回法国的小物品都是他们慰解乡愁的良药,茶具、书法、中国画……他们执着地教下一代中国话,并坚信这将是他们与地球村成员竞争的“不可复制的优势”。
法国人好奇地看着这些小物事,也感受到了华侨们对于自身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法国从来就是一个骄傲的国家,但华侨们的坚持赢得了他们的尊重,赢得了他们对东方元素的青睐。
中国人是什么?是印支三国来的难民。
中国人是什么?“笑眯眯的餐馆老板”、“性格温和的商店老板”和“在学校成绩优异的勤奋学生”。
中国人是什么?当法国人看着满街的中国元素,才蓦然发现,整个巴黎已随之悄然变样。(李春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