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记得2004年春天,记者刚刚来到马德里时,曾有人试图介绍记者去做装卸工的工作,当时一脸迷茫的记者对此充满了疑惑,介绍人信誓旦旦的话至今仍悬于耳际,“干装卸工确实很累,但是如果坚持下来,赚得也很多,每个月至少能赚2000块钱左右”。
据记者了解,即使在经济势头最好的2000年之后的几年间,能够达到这个薪资标准的几乎凤毛麟角,尤其在特别看重经营效益的华人产业圈,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远远达不到的空无,更不要说靠出卖力气生存的装卸工了。
华人装卸业的由来
提到华人装卸行业,不能不提到华人颇具规模的批发业。早在2000年前,华人仓库批发业的崛起,催生了一个华人装卸行业的诞生。由于每日进出货量的剧增,那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批发业主已经无力再从事繁重的搬运工作,个别有少量工人的仓库也无法抽出人力进行高强度的装卸作业,那些暂时没有固定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的闲散人员,就三五成群地干起了这个营生。由于收费低廉合理,加之业主确实需要有人承担这份工作,华人装卸业由此应运而生。
当时的装卸工作远远没有成型,更谈不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开展工作,他们往往都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面对雇主谈好价格后就开工,而雇主通常会在工作结束后,马上给这些装卸工结算工钱。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里的契机,借势整合了装卸工结构,并且组成了经过注册的装卸队伍,这就是华人装卸队的基本由来。
搭伙似的人员组合
每天行走在批发街和工业区的大街小巷,肩挎双肩背包,身穿休闲工装的大多都是从事装卸的装卸工人。记者有一次在公车上,竟以类似的装束和十分接近的双肩背包,得到了一位装卸工人的“认同”,那位工友的直白倒很有说服力,“看你身高马大的样子和那个双肩背包,就知道你是一个‘扛箱’的”。
那位从事装卸的工友嘴里的“扛箱”,其实是一句来自山东青岛的俚语,这句不经意的俚语其实道出了多数“扛箱”者的身份,他们大都来自山东、河南和东北,都是一些来西时间较短,或者没有身份的身高马大、腰阔膀圆的青壮年男子。
了解中得知,由于扛箱(搬运)工作实施的都是装卸作业,因此工友彼此间的协作非常重要,这样的工作特性成就了搭伙组合,特别对那些体积庞大的20呎、40呎集装箱(柜),没有几个人组成的搭伙团队相配合,根本不可能完成整个繁重的装卸作业。在这样的前提下,以地区、老乡、朋友为基础的互助和搭伙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