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这是你的伞,你最喜欢的小红伞,下雨了,妈妈来给你送伞,已经过了放学的时间,你的身影我却再也看不见……”去年5月31日,加拿大上百个华人社团联手举行大型四川汶川地震赈灾筹款义演,我走到多伦多市政厅广场现场的台上,朗诵了一首诗《孩子,这是你的伞》。
这时,天空大雨倾盆,仿佛也在流泪。我在流泪,全场的观众在流泪。地震让我们全世界华人的心连在一起,也勾起了我对地震的回忆。
记忆画板上的三次地震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是2008年5月12日的一个清晨(多伦多当地时间),我起床后如常打开电脑浏览新闻,突然,中国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的消息铺天盖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夺人心魄的惨烈画面撞击着我的心扉。
地震的字眼,再次从撕开的记忆中跳出。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地震。那时候还处于懵懂年纪的我,住在距邢台几百公里的渤海湾畔一个城市里。地震时周围万物晃动、惊恐的人群往外跑的情景,是地震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10年后,河北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时,我已是驻扎在离震区百多公里的一家报社记者。这一次,我更强烈地感受到大地毁灭性的颤抖和吼声。灾后十多天里,我奔波于唐山和附近城乡,在一片片废墟中采访,亲眼目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家毁人亡、血泪遍地的悲痛,一幕幕凄惨的画面,在记忆的画板上深深地刻下了一道道痕迹。
大学毕业后,我便辗转到加拿大定居。谁料想,大地震又再一次发生在我的祖国!
震撼心灵的援助画面
这一次,不能像32年前那样亲赴灾区去尽份力,但“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我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句话。
捐款,捐款,除了自己捐款,还要想方设法为灾区筹集更多的善款。
加拿大的华人社区动起来了,加拿大各界动起来了,各种机构、各种形式的捐款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加拿大各地迅速展开。加拿大政府对民间向四川灾区捐款“1比1”的承诺,催动着更多的捐款善举。我参与了其中一些筹款活动的组织工作。那些日子,不分昼夜,把时间填得满满的,不让悲痛的神经有片刻的松懈。我挎着相机四处奔走,那些与灾区同样震撼心灵的画面一次次感动着我。
这份感动,首先来自身边的女儿。从小跟着父母走南闯北的女儿,虽然在海外长大,但是没有忘记故土。她说周末要自己打工挣钱捐给灾区,但是那两天她高烧不退,晚上从医院看急诊回来,第二天仍坚持去打工,把两天挣到的两百元加币全部捐给了灾区。在上百个社团联合举办的“5·31”大型赈灾义演活动中,她是6位节目主持人中最年轻的一位。能够亲自为灾区的人民尽份力,她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除了女儿,在这些活动中,还活跃着很多像她这样在海外成长的孩子们,他们对远离的故土深感陌生,然而在故乡人民遭受大难面前,却都用行动默默倾注着对祖(籍)国的爱。
在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为汶川灾区同胞举行的悼念周期间,前往吊唁捐款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一位年轻的父亲领着他的两个儿子默哀后走到吊唁簿前,父亲站在一旁,指导着两个儿子分别在吊唁簿上写自己的名字,小儿子还不会写字,父亲一笔一画地示范。这位来自福建、目前在超市做工的父亲说,今天他特意请假带儿子们来这里,就是要让儿子们记住,他们来自那个地方,那块土地是他们的根,那里的亲人正在遭受灾难。临走时,孩子们举着稚嫩的小手把自己的压岁钱放进了捐款箱……
这些举动仅仅是加拿大众多捐款活动中的小侧面。截至去年6月31日,加拿大民间组织筹到的善款,连同加拿大政府按1比1比例给予配套拨款,对汶川抗震救灾的捐款总额达4500万加元。
血浓于水 生死不离
汶川离我不再遥远,我和地震灾区依然贴得很近。
正像我在悼念地震遇难同胞的吊唁簿上写的那样:32年前,唐山发生7.8级地震,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在灾区第一线,我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怀,记录着社会各界为尽快让灾区人民从困境中走出来献出的关爱,记录着灾区人民抗击灾难的顽强意志。那时候,我没有流泪。今天,面对汶川大地震,想起去年在四川成都时的情景,想起那里的人,我流泪了。心一直揪着,不知道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可以告慰的是,我始终在海外华人赈济灾区活动的第一线,记录着海外华人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无论天涯海角,我们生死不离,海外华人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邢台、唐山大地震,我亲历了大自然的无情,见证了灾区人民抗御灾难的坚强;汶川大地震,我在万里之外又目睹了海外华人与祖籍国同胞血脉相连的那份亲情,感受着白求恩故乡人民对中国灾区人民的关爱。地震,不再可怕。在记忆的画板上,它不再只有黑白色的残酷,而是糅进了爱的浓墨重彩。(王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