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人社区华人故事 【字体 】【打印
走出阴影后的张纯如父母:延续爱女未竟的遗志
2009年05月25日 15:11  来源:中国侨网   发表评论
  在胡佛研究院今年3月起展出的二战文物展上,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张盈盈在他们女儿撰写的《南京大屠杀》和她捐献给研究院的抗战期间拯救无辜百姓生命的红十字旗前留影。(美国《侨报》/陆杰夫摄)

    美西当地时间二月一日下午,张纯如铜像揭幕仪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举行。图为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在抚摸张纯如铜像。以发现《拉贝日记》和撰写《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而闻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2004年11月9日在加州自杀于汽车内,年仅36岁。 中新社发 陈钢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侨报》报道,华裔著名女作家张纯如撒手尘寰后,遭遇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养育她的父母。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冀把张纯如真实的一面介绍给全球。他们说:“爱女的离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走出阴影

  南京大屠杀永远是华人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这段凄惨悲壮的史实又被多少西方社会人士所重视?几年前,由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撰写的英文版《南京大屠杀》在美出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敲开了西方史学大门。该书详尽披露了二战期间远东战场上日军在中国惨无人道的暴行真相,让西方国家真实地了解当年中国之都南京,是如何遭遇日军蹂躏和屠杀的史实。

  此书出版后,在国际史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和讨论,《纽约时报》甚至称之“60年首次打破中、日、美国的沉默”。

  不幸的是,此书出版后不久,张纯如却因不堪精神极度困扰而自杀,年仅36岁。噩耗传出,震惊全球各地华人社区。

  其母张盈盈透露,失去女儿令她和夫婿张绍进在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接受这个事实,终日以泪洗面。但是,为了延续爱女尚未完成的遗愿,让西方社会更深入地了解日军侵华的真相,也让全球真实地了解女儿短暂但精彩的一生,张纯如的父母在随后数年间,不辞辛劳,全力筹划和协助了两届纪念张纯如的征文比赛、两部南京大屠杀和纪念女儿影片的拍摄、在斯坦福大学陈列张纯如铜像等事宜。同时,每年由抗日战争史维会等机构举办的各类纪念活动,他们亦不遗余力,热心参与。他们还动笔撰写纪念女儿的英文版回忆录。

  征文比赛反映热烈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北加州举枪自杀后,张盈盈夫妇陷入极度哀痛之中。一年半载后,他们决定走出阴霾,振作精神,完成女儿生前未尽的事业。

  2006年3月28日在女儿38岁生日那天,经各界踊跃赞助和支持下成立了“张纯如纪念基金会”。基金会作为世界史维会的一个特别项目,宗旨是继承张纯如未尽志愿,促进西方社会对包括中国抗战在内的二战亚洲战场的了解,积极推动这段史实载入美国公立学校教科书。

  以基金会名义举办的首届“纪念张纯如征文比赛”,也于同年在世界各地全面征稿。张盈盈说,当年的征文标题是“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一书对你的影响”,并要求用英文写作,目的是通过参与让包括华裔在内的全球不同族裔了解张纯如所追求的梦和理想。

  7月底,基金会共收到来自全球各地参赛投稿近300篇,特别是临近截稿的最后数日,稿件如雪片般飘来。统计显示,投稿者年龄层从15岁至80多岁不等,尤以亚裔居多,白人也占相当比例。最后经筛选和公正评比后,评出前三名优胜者,其中第一名是一位来自新加坡、目前就读哈佛大学的亚裔女孩。

  次年,基于抗战70周年,征文比赛再度举行。张盈盈表示,当时来自中国的投稿者非常踊跃,但因英文写作而受限制。不过其中不乏优秀的作文稿件。

  两次征文优秀得奖作品均已结集出版。张盈盈表示:“筹划征文比赛虽费神耗时,但总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至少可告慰爱女的在天之灵。”她希望征文比赛未来能延续下去。

  《南京》等片上映引起轰动

  关于“南京大屠杀”主题的电影不少,但是《南京》(Nanking)影片尤为感人,因为它作为一部纪录片,由西方人冒着生命危险保留的历史真实纪录的经典之作。纪录片《南京》由“美国在线”副总裁莱昂西斯(Ted Leonsis)出资200万元拍摄,根据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改编,以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人的视角,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该片的导演是曾获奥斯卡奖、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古特塔(Bill Guttentag)。

  2005年初,莱昂西斯旅游时偶然从《纽约时报》读到张纯如去世的讣告,被《南京大屠杀》所披露的史实细节感动,更对“无人知晓这段历史”感到“震惊”。这位出身贫困的希腊后裔富豪决定要把这段史实制成影片公之于众。同年夏天,在导演的请求下,张盈盈夫妇提供女儿生前的演讲的录像等资料,协助影片的拍摄。随后,古特塔和30多位摄制组成员到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地,访问大屠杀受害家属和幸存者搜集第一手素材。整个拍摄剧组在大导演古特塔的指挥下,经过一年多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这部90分钟的纪录片,2007年2月份正式在美公演。影片的旁白分别由知名好莱坞影星哈勒尔森(Woody Harrelson)、大作家海明威的孙女海明威(Mariel Hemingway)等名人担当。

  《南京》纪录片上映后,引起各界的轰动,获奖无数,包括犹他州阳舞电影节最佳剪辑奖、香港颁发的人道奖、著名的“Peabody”奖等。张盈盈观后的评语是:“本是沉闷悲郁的纪录片,经导演之手运用新的技法,显得活跃而富有感染力。”

  于两年前上映并广受佳评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片,则由加拿大华裔医生王裕佳募捐拍摄。作为一部传记性故事片,扮演张纯如的主角由来自加拿大的华裔演员郑启惠(Olivia Cheng)担当,她是从北美各地200多应聘者中遴选出来。

  王裕佳与张纯如生前就相熟,敬佩她撰写《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勇气,也服膺她的人格。当得知张纯如不幸去世,他就立志要募资筹划拍摄一部介绍张纯如生平的故事影片。他大力鼓动加拿大华裔踊跃捐款,解囊相助。同时,知名的美国文具公司AVERY慷慨捐赠百万元,确保了影片制作的经费。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片杀青后,于2007年底在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首映,全体摄制组成员参加,场面隆重。同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70周年忌日,加拿大历史频道首映。次年3月28日在张纯如生日那天,影片在中国南京浩劫纪念馆上映,同时举行隆重仪式,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家属们都有观摩。此片于2008年获得纽约电影节铜奖、广州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制片人正计划把该片译成7种语言,以教育的形式透过网络向全球发行。

  纪念铜像两地永存

  当人们步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阅览室时,就会发现两尊铜质雕像陈列在两旁。其中一尊为研究院创办人胡佛,另一尊就是《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

  提及女儿的铜像如何永久陈列在该院,张盈盈表示,还需从抗战胜利60周年的2005年说起,那年适逢张纯如去世周年,北京一家民间组织——人权发展基金会主动与他们联络,希望由基金会出资塑造两尊张纯如的雕像,一尊陈列在中国南京,另一尊希望安置于张纯如在美国的墓地。后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牵线,雕像创作的任务落在南京雕塑家王洪志之手。

  张盈盈夫妇欣然接受这番诚意。考虑到王洪志与女儿素不相识,张盈盈寄去女儿不同角度的相片和拍摄录像供参考。

  创作期间,张盈盈夫妇与王洪志几经商榷,易稿多次,最后确定以张纯如演说时的模样来凸显她的神情。不到一年,铜制雕像完工,在父母眼中的雕像,“颇有女儿生前的架势和神韵”。

  陈列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张纯如雕像揭幕典礼,于2005年9月9日举行。张盈盈夫妇获邀参加,仪式场面盛大。同时,在馆长建议下,张纯如生前使用过的电脑键盘、眼镜、手稿等部分遗物,也通过她的父母赠予纪念馆永久陈列。

  针对另一尊雕像安置在女儿墓地的提议,张盈盈表示,鉴于墓地格式已固定,雕像安置在其他场所可能更为妥当。经过一番周折,也因张纯如生前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保持密切的关系,所以,当张盈盈夫妇征询胡佛研究院并建议能否陈列在该院时,想不到对方竟一口答应。

  2007年2月1日,张纯如雕像陈列的揭幕仪式在胡佛研究院隆重举行。

  撰写父母眼中之女

  女儿的两尊雕像分别在中国和美国永久陈列,张盈盈夫妇感激万分,认为女儿生前做了一件让所有中国人值得骄傲、有意义的事,获得了全球有正义感的人们认同和敬重。 张盈盈还感叹地表示,女儿过世后,他们夫妇通过参与不同的纪念活动,相识了全球各地众多朋友,其中不少令他们难以忘怀。诸如在硅谷思科公司上班的华裔工程师栾森等人,当得知张纯如不幸去世的消息后,随即发动所有同事和朋友,自发掏钱购买《南京大屠杀》一书,然后再赠送给全美各大图书馆和不同的机构,这项活动持续了数年而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张盈盈还特别强调,世界抗日史维会、旧金山湾区抗日史维会和南京大屠杀索赔联盟等组织,在要求日本当局对当年入侵中国所犯罪行公开道歉、索赔、立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这一切与张纯如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最近,世界史维会还安排美国中学老师赴当年侵华日军暴行的现场实地考察,用史实来进一步揭露日军的侵略行径。

  为了让全球更全面地了解已故女儿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写出父母眼中女儿真实的一面,反击日本右翼势力等恶意诽谤和攻击,张盈盈目前正在撰写英文版的回忆录。她希望这本回忆录能够为研究探讨女儿生前所从事的写作生涯,提供一个最好的佐证和注解。(陆杰夫)

编辑:陆春艳】
 
请您评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侨网立场。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