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9月14日傍晚,北京清风习习,一轮中秋明月徐徐升上天空,与故宫角楼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佳境,引得过往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纷驻足拍照留影。 中新社发 玉龙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中国侨网消息:法国《欧洲时报》9月16日刊发评论文章说,经历磨难,见证辉煌,2008年这个特殊年份也赋予其间每个传统节日更加深长的意味: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日,姚明牵手“抗震小英雄”林浩共同入场,赈灾精神与奥运精神完美契合;9月14日,中秋花好月圆夜,满月照在复苏中的川蜀大地,也照在盛会后的古老北京;而当9月17日,残奥圣火熄灭时,这轮穿越苦难与荣耀的明月,必将彻照华人世界,永驻华人心中。
文章摘录如下:
9月14日,全球华人一起度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是中国假日改革以来第一个法定的中秋节,而其特别的含义还在于,在穿越了悲喜交加的春夏之后,这个中秋节具有了别样的深情和更加深厚人文内涵。
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确定为法定假日,既是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纵然身居海外,只要是中华儿女,都会对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认同。
多年来,由于各种异化和恶俗的干扰,中秋节乃至一些传统节日,因文化内涵的部分缺失变得有些混乱。而从法律上逐步恢复其应有的地位,显然有助于整个民族“抒情达意”,也彰显了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
今年的中秋节,紧承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对此,每一位华人都感到非同寻常:在经历了年初的冰雪灾难、5月的汶川大地震之后,中秋节“团圆”的内涵被充分释放——共渡灾难、共享喜悦、共创未来。
回味过往,尽管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屡遭国际反华势力,“藏独”、“疆独”等分裂分子的破坏与阻挠,但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用鲜红的国旗开路,用嘹亮的国歌壮行,用坚固的人墙护卫,终圆中华民族百年奥运之梦。
回味过往,尽管汶川大地震带走了8万多鲜活的生命,灾区民众备受亲人离去、家园被毁的创伤,但面对灾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展露无遗:举国上下,爱汇成河;抢救生命,义无反顾;支援灾区,不分老幼;海外赈灾,源源不断……温暖化解了苦难,多难转化为兴邦,中国也在公民社会的道路上渐行渐近。
回味过往,香港、澳门自回归以来,在“一国两制”的政策框架下,不仅保留了原有社会文化的特点,而且拉近了与大陆同胞的心理认同。而一直以来停滞不前的两岸关系,也在大陆官方屡次释放善意、岛内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两岸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渐渐走向正常化轨道:步入第三个年头的两岸中秋包机,尽管受到强台风“森克拉”的影响,但在各种“绿色通道”的支持下,两岸同胞返乡的步伐丝毫没有停滞。
就在今年中秋节来临之前,大陆官方又宣布了一系列惠及台湾民众和两岸交流的优惠政策。在此之前,两岸周末包机已成现实,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也渐行渐热;在此之后,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又将启程赴台,第二轮两岸“两会”谈判也将在岛内举行——“青山一带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当“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光明”(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语),两岸同胞心灵间的距离也将日益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