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2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为2009年的经济工作最终定调。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和国内经济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保增长、促发展”将可能成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 中新社发 海安仇稳山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中国侨网消息:《日本新华侨报》12月10日刊发题为《中国审慎定调经济主旋律应对危机显信心》评论文章说,在世界金融海啸肆虐和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有“中国经济政策风向标”之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有一种说法“仰望北京看信心,全球冷热早知道”。因为,中国是迄今世界经济大国中第一个拿出整套救市纾困方案的国家,预料此次会议还将释放出更多、更加明确的刺激经济增长,增强市场信心的信号,并定调来年经济大局。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官方新的经济决策将令敏感的市场引发新的震动。西方媒体为此称强大而成熟的中国将为世界经济“下指导棋”,诠释“救中国就是救世界”的深刻内涵。
事实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已经做足了“功课”。继推出扩大内需的“国十条”和率先大幅降息后,上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被外界看作是一次“预备会”,会前中南海多次召集经济专家和企业人士座谈,并深入各地调研经济。高层将如何确定明年政策基调,目前流传着两个版本,一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9字方针,一是18字方针“保增长、防风险、调结构、抓改革、重民生、促稳定”。但此次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首要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增长、促发展”无疑将成为明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一般分析,中国执政当局把经济增长放在突出地位,并在经济工作会议前雷厉风行,推出4万亿元大单的刺激方案和罕见降息的“非常之举”,主要出于几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预期,经济环境堪称严峻;二是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三是市场急剧萎缩,部分行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闷炉现象”严重;四是经济过度下滑必然带来连锁反应,可能演变成社会冲突,必须未雨绸缪。经济增速已经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问题,保持适度增长已刻不容缓。
有一种说法,称全球经济放缓将可能终结中国30年的蓬勃增长,给中国构成巨大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高速增长在13亿人口的中国更具政治意义。近年来,因民生欠账、贫富差距、特殊利益阶层等问题,社会矛盾积聚较深。经济增长放缓,失业人群急增,将引发社会不安定问题甚于以往。因此,当10月GDP增速骤降至8%以下,直接导致中南海紧急部署新的宏观政策。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最近几次讲话不同寻常地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并且认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中共执政能力的考验。
从目前看,中国经济政策取向集中在“保增长”,具体化就是“保GDP年增长8%”,有媒体形容是“保八”守卫战。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是8%—10%。一般预测,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增速在7%的水平,城镇就业压力和企业利润总额都会开始呈现衰退的状态,而8%增长是一个稳定的速度。中国政府不可能坐视经济增长低于8%。
在全球危机中,中国希望为自己的“经济火车头”加干柴,拉动经济,抑制下滑。4万亿元投资计划将承担“保八”重任,拉动GDP多增长至少2个百分点。舆论普遍预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有一系列“后续动作”和利好消息。包括国际资本在内,各行各业都希望在本轮中国“经济刺激”中寻找商机。
从近期中国领导人释放的信息看,除了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至少有三个“方向性信号”值得期待。一是中南海希望把保持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标本兼治,谋求长期发展。二是酝酿拉动消费方案,以求建立起真正以内需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注重改善民生将贯穿于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三是鉴于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改革审慎渐进,着力点在于加强监管。金融虚拟经济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而不能过度超前。(申深)
进入相关专题: 金融海啸冲击华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