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人社区华人视角 【字体 】【打印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2009年05月12日 10:23  来源:中国侨网   发表评论

    5月10日,北川老县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即将一年,这一年留给人们不尽的伤痛与哀思;这一年每个中国人时刻在关注着北川,关注着四川地震灾区,全国人民向四川地震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中新社发 刘书亭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国侨网消息:日本《中文导报》5月11日刊发署名文章说,四川大地震一周年,今年是第一个纪念日。这样的纪念日能够持续多久,标志着民族的记忆有多深。纪念需要仪式,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只有让灾难记忆留存为历史记忆,再转化为文化记忆,才能在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进程中烙下永恒不灭的印迹。

  文章摘录如下: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迎来一周年。虽然,重温摄自地震现场的照片和镜头,重读发自地震前线的报道和纪实,依然是那样具有冲击性的震憾力,催人泪下,敲打心灵,但震后一年了,生活仍在继续,世界仍在发展,新的震憾性变化仍在高频率地发生,大有掩盖四川大地震灾难性记忆的趋势。所以,大地震一周年来得非常及时,纪念大地震一周年显得非常必要,因为有一个时刻让人永远记忆犹新、有一种关爱必将持续到天长地久。

  四川大地震发生一年,世界又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让人眼花了乱,应接不暇。举其大且要者: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国沉浸于世纪性的光荣和梦想,数月前的悲天悯人为之一扫,欢庆与自豪成为社会主旋律;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重创全球经济,各国自顾不暇,中国忙于“保八”;源发于北美的新型流感瞬间流布世界,各国严阵以待——这些新的弥漫性话题逐渐掩盖了四川大地震的震憾级数,可能使之退化为一个局部性事件,退居成一种过去式。但是事实上,国家的荣耀、民族的自豪、投资的输赢、个人的得失,甚至于似是而非的瘟疫大流行的恐惧性预感,都不足于同死难十万人的巨大的灾难性既成事实相提并论。所有的精神性感受都会过去,而四川大地震却已铸筑成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一块永恒的墓碑。

  地震发生一年了,但艰苦繁难的赈灾行动并没有过去。由“救援-安置-疗伤-恢复—振兴”等一系列行为构成的完整的赈灾过程,仍然处于漫长的现在进行式中。对很多远离震灾的人来说,废墟的清理需要时间,而记忆的平整却要快得多。仅此,地震一周年就有了值得纪念的充足理由。纪念地震一周年,是为了消除逐渐生成的历史屏蔽,让昨日的影像在今天变得更加鲜明;是为了重新启动记忆程序,记爱的奉献更加源远流长。

  所以,在清明节前后,在震后第一个母亲节,在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又有那么多人重新回到灾区,去凭吊死难者的亡灵、去输送爱心和关怀、去检验捐赠的成果,甚至去完成自我人格的救赎。当然,还有更大多数的人无以赶赴现场,无从援助钱款和实物,只能以一颗善良的心,从遥远的地方向灾区人民表达精神声援,为灾区人民默默祈祷祝福。

  无疑,四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灾难刺激政府,使它作出了快速而有效的反应。那么在政府以外的广大民间,在群体之外的众多个体,从这场大震灾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这正是地震一周年时需要总结的课题。有人把四川地震中那些大规模的血淋淋的死亡影像比喻为“精神原子弹”,在中国民众中引发了罕见的“情感大爆炸”。这场爆炸,“唤醒了沉睡的社会良知,引起了震惊、悲悯、同情、善性、博爱的连锁精神反应”。纪念地震一周年,某种程度上正可检验这种精神反应,究竟是临时性的应急情感,还是一种可持续的道德力量和普世之爱。大到民族的本性,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元素,都可以借地震纪念一周年之际,获得自我反思和认证。

  面对大灾大难,人性的觉醒、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大灾之后更需要接受检验的应该是,国家的应变机制是否获得改善、政府的防灾体制是否趋于完备、各种行业和领域的救援对策是否由零起步开始建立,还有巨额善款的管理和运用是否充分体现出透明性和诚信感——这一切都是为了面对下一次不期而至的灾难,我们能够不再一片空白、行无所据,不再措手不及、空掷血肉之躯。(申文)

编辑:王海波】
 
请您评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侨网立场。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