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意大利《欧联时报》5月12日刊发时评文章说,“5·12”周年祭,我们不需刻意的行为,不需要豪华的场面,不需要华丽的形式。“5·12”周年祭并非意味着一场终结,而是象征着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为周年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前行。
文章摘录如下:
2009年5月12日,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365天。然而,至今我们回顾那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仍旧会感受到一种撕裂般的痛楚弥漫在心口。温馨的美丽家园顷刻间被毁于一旦,近七万名同胞的生命在瞬间逝去。虽然灾难降临在了汶川,但却带给整个中华民族,所有华夏儿女一场集体的伤悲。
尽管在灾难发生之初,我们震惊、伤痛、无助,但这一切瞬间被勇敢、坚强、努力所取代。灾难来袭,举国同悲的情绪却化为了一场迅速而强大的救援行动,化作了一股抵御灾难的勇气和力量。中国人用自己的坚韧和勇敢,爱心与实力给与了同胞最需要的援助和温暖。中国在灾难面前的表现震惊了世界,也感动了世界。
汶川的遭遇必定会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页,不仅是因为这场灾难的残酷,而是在触目惊心的经历背后,有那么多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值得我们一直继承的感触和感慨。在今天这个距离地震发生整整一年的日子里,在这个所有的情绪被堆积,所有的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刻,在各种纪念活动正如火如荼举行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一场怎样的周年祭?
释放所有的情愫,因为眼泪并不代表软弱
尽管时间可以带走痛苦和伤悲,但是当时钟转到相同的时刻,当曾经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巨大的痛楚势必会再度被触动,所有的情绪都会被点燃。况且中国又是一个如此注重亲情和情感的国家。无论我们曾经怎样鼓励大家一定要勇敢,一定要坚强,都不意味着留在心底的伤痕都已经愈合。被摧毁的房屋可以重建,昔日美丽的家园也会再度被恢复,但最难抚平的就是那些刻在心上的伤痕,那些沉淀在记忆中的伤怀。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我们谁人都不能避免再度伤怀,所以我们不必去刻意控制自己的眼泪。我们可以尽情去流泪,尽量去释放我们内心压抑的痛楚。今天的眼泪不代表软弱,让眼泪带走我们所有的痛楚和悲伤,要知道在擦干眼泪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前行。
灾难改变了心态,我们要学会更珍惜生活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在汶川地震之后的一年间,我们看到或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伴随着种种的感动,不论是那些亲身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们,还是为抗灾付出行动的人们,所有人的心态都在不自觉间发生着改变。据报道,一些原本心存积怨的“冤家对头”,在灾难过后握手言欢;还有一些平时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家人,忽略了亲情的人们,现在却把与家人共享天伦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原本含蓄而且保守的中国人,现在也开始慢慢变得大胆,学会了直接对父母,对朋友表达情意。因为曾经失去过,所以我们才懂得了加倍珍惜。失去亲人是我们今生永远不能忘却的悲哀,然而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并非是在告慰逝者。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恰恰是生者可以勇敢去面对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纪念不需要刻意为之,更要拒绝作秀
据报道,早在数月前,某些重灾区就陆续出现了许多跃跃欲试的媒体和商业团体,许多场面宏大的纪念活动也呼之欲出。对于这些充满着善意初衷的活动,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是非。只是,曾经的这一座无欢城,曾经一段心痛欲绝的记忆,是否真的需要这种轰轰烈烈的纪念方式?在如此一个缅怀亲人,直面自己内心的时候,我们不愿意看到为了形式而刻意为之的行为,也不愿意看到那么多被采访者不经意流露出的疲惫。也许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的讲述,都需要再次承受剥开伤口的痛苦。
“5·12”周年祭,我们不需刻意的行为,不需要豪华的场面,不需要华丽的形式。“5·12”周年祭并非意味着一场终结,而是象征着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为周年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前行。(博源)